此外,当时手握重兵的不止他一个赵匡胤,周世宗的外甥(也就是小皇帝柴宗训的表哥)扬州节度使李重进也势力雄厚,如果赵匡胤不拿到统帅禁军的实权,是不敢轻易发动兵变的。 再有,“点检做天子”的谣传很早就路人皆知了,一年前,老赵的前任张永德(周世宗的女婿)就栽在这上面,被世宗免职。而当老赵出兵那天,汴梁城就到处流传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做天子”的谣言!除非老赵是聋子,否则他不会不知道的!难道他真是带着一颗大无畏的又红又专的象雷锋那样金子般的心出的京吗?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二、老赵要兵变,就一定要带上家眷? 这句话也是一个笑话。其实在老赵入京后,汴梁城早已被他控制,他特意留下最宠信的爱将石守信和王审琦控制京城局势,怎么会有人能够伤害老赵的家眷?他的家眷既无危险,何必要带走?何况,先出城再兵变就是要把戏做足,做就要做得象一些,带走家眷简直是小儿科的举动,岂不令人耻笑? 总之,陈桥兵变继续延续了五代十国的老故事,拥兵者自立。这样的故事不独中国有,罗马帝国后期也曾上演了无数次。老赵发动兵变,也走了老路线,那就是必须找个由头,必须来自一个战事(最好是抵御外侮这样的战事,没有也要制造一个),来自将士们鼓噪(否则自己下不了这个台),否则他怎么好厚着脸皮登上大宝? 我记得1989年在河南旅行,当载着我们十几个旅客的中巴车行使到郏县城外的一个小树林时,突然从两边的小山坡上跑下来十来个手拿锄头棍棒的愤怒的农民,他们说车子轧了他们的扁担。当司机乖乖地交出20钱后,他们才放行。汽车重新启动了,我连忙问司机是怎么回事?司机说这帮人天天在马路上横根扁担,过路的车轧不轧扁担都得交买路钱。看来,即使强盗打劫也要给自己找点理由,找点愤怒或正义的理由,也许是求得一种心理平衡吧。这跟拉部队到陈桥去兵变,其实是一个道理! 谁要是相信老赵在出京不了解即将当皇帝这一切,那我真没什么话可说了,只能对他说一句,孩子,别闹了,洗洗睡吧! 老赵是个好人,他以传统的游戏规则得到了皇位,得到皇位后又主动改变这一规则。五代末期,中央控制的版图越来越大,中央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大了,自立的皇帝已经不是随便一个节度使了,而是象郭威、老赵这样拥有中央资源的头号重臣。同时,越到五代后期,武人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象郭威(周太祖,后周的创立者)、柴荣(周世宗,郭威的义子及继承者)以及,他们放到24史里也都是数得着的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继承他们的好传统,先是和平夺权,世代优待柴家,而后改弦更张,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硬是让看惯了杀戮和流血的人们大跌眼镜。 也许,陈桥兵变还体现了中国人在如铁的历史规律面前的顺从、接受与创造的过程,这里面似乎还透露出一点民主(也许是“军主”)的影子。军士们在兵变之前, 也曾经表露出天子年幼,不知将士征战辛苦的担忧。老赵拉部队出城,在某方面也是要试试军心和民心,黄袍加身正是军心民心所向! 最后,老赵那个小人弟弟赵光义以非常可疑的方式继承了哥哥的皇位置,兄终弟及,这也许是五代最后一幕回光返照。赵光义给他的哥哥披上黄袍,是他立上的头功,也是他自己献上的投名状。他的大哥穿上龙袍,则是他大哥的投名状。但通过投名状结下的友谊往往是要出问题的,就象《水浒》里的林冲就宰了曾经让他献上投名状的王伦,而《投名状》里的老马则更不是东西。 不过,赵光义好歹继承了大哥的事业,统一了中国大部。为了克服武人自立的弊病,赵匡胤有点矫枉过正,造成历代积弱,不过老赵的一念之仁为大宋奠定了一个仁义、儒雅与和平的基调,同时也使大宋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昌明、物质最富庶的朝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