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皇帝周世宗柴荣死后,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半年后,也就是公元960年春,“殿前都点检”(国防部长及全国武装部队总指挥)、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的“掌书记”(参谋长)赵普和赵光义谎报军情,假称北汉和契丹会师南下,攻打后周。后周宰相范质不辨真伪,急忙指派赵匡胤率军抵御。赵匡胤把部队开到开封以北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光义、赵普等将领,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并向赵匡胤高呼万岁,拥护他当皇帝。于是,赵匡胤率军回京,推翻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这段故事史称“陈桥兵变”。 有人认为在这次兵变中,赵匡胤是非常冤枉的,是被逼皇位的。其理由有三: 一是谎报军情带兵出征多此一举,本可以直接杀死小皇帝; 二是赵假如想当皇帝,为什么远离政治权力中心长达半年? 三是赵如果想发动兵变,为什么不带着家眷随军而行? 其实,如果真正懂一点中国历史,就会发现这三条理由都根本占不住脚。 一、拥兵方能自立。 五代十国期间,已经上演了无数次拥兵自立的故事,我们要看看这样的故事是怎样发生的,才能真正搞懂陈桥兵变。其实,赵匡胤所推翻的后周,就是在10年前(951年)由后汉“枢密使”(政务总理兼武装部队总指挥)郭威发动兵变建立的。那时郭让手下发了假情报,说契丹要南下进犯。然后就奉太后之命领兵出城,到了澶州,数千将士发生兵变,拥立郭威为帝。历史书上也经常说郭是被迫称帝的,其实都是事先预谋。赵匡胤是郭威手下的第一大将,因此这样的故事对于他来说并不新鲜,因此他玩的把戏与老郭几乎如出一辙。 但为什么郭和赵一定要领兵出征后再发动兵变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五代十国是个乱世,乱就乱在各地节度使(相当于掌握一省军政全权的督军,而且职务可以世袭)拥兵自重,不听朝命。正是为了克服这种局面,也由于中央军政实力的增加,才有了“枢密使”和“殿前都点检”这样的职务,他们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禁军”(相当于民国时代的“中央军”或“国军”)首领。但皇帝对于禁军首领也不放心,为什么叫“殿前都检点”这个奇怪的名字呢?“殿前”是指直接在皇帝的领导下;“都”就是“总”的意思;“点检”就是检查、统计的意思,“领导”和“指挥”的意思并不强烈,而带有替皇帝巡视、检查之意。北宋后来将全国各路(相当于省)的军政一分为四,掌管财政的叫“转运使”,掌管司法的叫“提点刑狱”……,都是通过职务的名称明确概括了职权范围。事实上,即使到了国朝也有过这样的故事,当年林彪为了取得实权力而意味深长地写道:解放军是由毛“缔造”的、由林“直接指挥”的。毛看后大为光火,说道:难道我就不能指挥了吗? 问题在于“殿前都点检”这个职务并不表明真正军权在握,而只有当国家有难真正领兵出京才能把实权抓到手里。这也是赵匡胤为什么只有慌报军情、领兵出京才能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的道理。 同时,赵匡胤那时还是归德军节度使,作为地方军政长官,他没理由不回到本任。如果不是因“战事”奉昭回京,那他远离政治中心就不是半年,也许会是一辈子!而通过宰相范质的后悔,我们也可以从反面证实当时宰相或朝廷权力的强大,假如他们不把老赵搬来领兵,也许老赵也真的无法上演那一幕闹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