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历经太祖、太宗二代苦心经营,终于成功削夺地方兵权,结束了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并随后开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臣控兵体制。 然至两宋之交,随着宋金战争的日趋白热,与士兵同生共死并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武将地位开始逐步上升,并终于取代文臣成为部队的真正指挥者。建炎四年(1130)范宗尹出任参知政事,建议在宋金接壤地区,凡由土豪、溃将、群盗占据者,皆封为镇抚使,其言曰:“群盗并力以据官军,莫若析地以处之,盗有所归,则可渐制。”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以“淮南、京东西、湖南北诸路并分为镇,除茶盐之利仍归朝廷置官提举外,他监司并罢。”与此同时,宋廷还撤消了御营司,改御前五军和御营五军为神武军和神武副军,从而正式进入武将掌兵时期。 至绍兴五年(1135)止,南宋境内共有五支大军,其统帅皆为武将,即韩世忠(军兵出身);岳飞(军兵出身);吴玠(军兵出身);张俊(以盗从军);刘光世(荫补武职)。这五支大军占当时宋军总兵力的绝大部分,很明显呈现出宋历代皇帝所不愿见到的内轻外重的局面。 在连续不断的对内对外战争中,以这五支大军为代表的各支部队实力不断扩充,拥兵武将的权力也随之水涨船高。这些武将一般任宣抚、制置、招讨等要职,在其势力范围内拥有民政、财政大权,士兵与武将关系更是十分密切,各军多有以主将之姓为名的情况。 此种局势自非高宗所乐见,故其从很早开始就已经设法削夺武将兵权。绍兴二年,高宗任命吕颐浩“以左仆射出都督江淮、两浙、荆湖诸军事,置司镇江”,从而开始了漫长的重收兵权之历程。 绍兴五年,高宗以左仆射兼知枢密院事赵鼎、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张浚二相“都督诸路军马”,后赵鼎辞官,张浚独相,在他的负责下相继展开了一系列加强文臣控兵、削夺武将兵权的行动。 首先张浚督促岳飞镇压杨么起义,并随后亲赴江淮置防。绍兴五年十一月,张浚命韩世忠据承、楚以图淮阳;刘光世屯合肥以招淮北;张俊进屯盱眙;岳飞屯襄阳以窥中原。接着又任命韩世忠为淮东宣抚处置使,徙镇楚州;岳飞为湖北京西宣抚副使,驻军襄阳;吴玠为川陕宣抚副使,驻军兴州。 在完成上述调防后,隐然已形成一个以张浚为中心,以地方各军为主力的北伐攻击态势。此时张浚想一蹴而就,企图借移跸建康和发动北伐的机会达到中央直接控制各军的目的。故其在绍兴六年和七年先后两次上书论罢刘光世,并最终使刘自动引疾乞归。但由于张浚之后用人不慎,措置失当,致使刘光世部下郦琼率所部北降刘豫,直接导致此次收兵权的失败,并一度使中央和地方关系趋于紧张。 张浚罢相后,高宗意识到地方武将的势力已非中央所能掌控,削夺兵权一事只能步步为营,逐渐进行,故重新启用了老成持重的赵鼎为相。首先赵鼎提议以静制动,“臣愚虑不在淮西,恐诸将窃议,因为罢刘光世不当,遂有斯变,自此骄纵,益难号令。朝廷不可自诅,为人所观。”其次,设法缓和朝廷与将领之间的紧张关系,由高宗出面向各将领宣示提拔之功,加强其效忠之心。 绍兴七年(1137)金废刘豫,欲与南宋谋和,南宋的边疆危机一时大为缓和。趁此时机,高宗一方面任命秦桧为相,主持和议,另一方面又再次试图削夺武将兵权。首先中央设法限制大将势力的发展,积极扩充中央军,高宗于绍兴八年驳回岳飞增兵的请求即为一例。同时中央再行“众建”之策,以分大将兵权,任命兵部尚书王庶为枢密副使,到沿江及淮南措置边防。 绍兴十一年,宋金和议初成,故高宗也加快了收夺兵权的行动,同年四月,“范同以诸将握兵难制,献谋秦桧,且以柘皋之捷言于上,召张俊、韩世忠、岳飞入觐。”宋廷接受了范同的建议,在“众建”的基础上再行“推恩”,以更隐蔽的手法削夺武将兵权。 高宗以庆祝柘皋之捷为名,把岳、韩、张三人召回临安,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表面上让他们参与最高军事决策,实际是削弱了三人与军队的联系。同时,高宗又下诏“罢三宣抚司,逐司统制官以下各带御前字入衔,铸印给之,依旧驻扎,将来调发并三省枢密院取旨,统制官等各以职次高下轮入见”。不久,为进一步推行“众建”,高宗又下诏:“凡尔有众,朕亲统领,肆共偏裨,咸得专达。”这样,朝廷把三大将的军队收归,使其直接隶属中央,并通过提高三将所统军队中中层部属的权位,使中级军官由对将领效忠转变为对皇帝的效忠,大大增强了中央在军队中的影响力。 在上述基础上,高宗又相继采取了扩大总领所之权,使其可以预闻军事;减罢枢密院承受文字官员,以架空枢密使之权;以阅兵为名,制造岳、韩、张等大将之间的矛盾,以达到肢解军队的目的等多项措施,成功将军队掌握在手中。最后,高宗杀岳飞以立威,罢张俊以慑众,迫使韩世忠辞归以镇各军,南宋初年一度风光无限的五大将除吴玠身在川陕,中央鞭长莫及外,其余皆成过往云烟。 高宗曾言:“今兵权归朝廷,朕要易将帅,承命奉行,与差文臣无异也。”文臣再次取代了武将,掌控着宋廷的军队。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南宋在对外战争中的疲软局势,但考虑到宋历来奉行的“总力战”的战略方针,以及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终南宋一朝,中央集权稳固,地方势力始终无法坐大,各地商业活动繁荣,物资流通便利,达到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巅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