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隋唐 >

从《论书》看唐太宗书学理论与军事思想的关系(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坚壁挫锐”比喻在书法艺术上,则是用笔贵在笔力雄健奔逸、遒劲有力。诚如传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败”。 
    四、讲求变化与因敌制胜 
    《孙子兵法》言:“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句话表明了孙子的一个用兵原理,即因敌制胜,灵活多变。作战布阵没有固定的方式与阵法,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双方虚实情况、实力悬殊、阵形考量、地域环境差异,总之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可拘泥于形式,一成不变。在太宗的军事生涯中,曾有多次因敌我情况的变化而巧妙布阵,巧设疑兵而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太宗由军事联系到书法,悟出了学书要临时制宜、时出新意,不可拘泥守旧,平板无奇。这一点从其《笔法诀》中可以得到印证:“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贵于通变”。而且在此次篇论述中,他还对个别字的变化做了具体的解释:“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凡三画悉用之。”另外还有,“‘彡’乃‘形’、‘影’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爻’须上磔衄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 
    五、顾盼呼应与兵将一心 
    作为军事统帅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要充分发挥部下士卒与将领们的作用,妥善处理与兵与将的关系,使将士团结一气,以保证军队有坚不可摧、锐不可挡的战斗力。《孙子兵法》之《地形篇》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当然,在古代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军队里上下关系本质上是对抗的强制的,不可能真正做到如同亲人般一样。唐太宗作为杰出的军事家,既知兵又知将,颇有一些可贵之处。太宗在领兵作战期间,总是身先士卒,与众将士们同甘共苦,以亲自奋勇作战来鼓舞士气。唐太宗还是一个明于知将的军事家,如尉迟敬德,他原是刘武周的将领,后投降到李世民麾下,并赐以曲宴,引为右一府统军。秦府诸将怀疑敬德必叛,于是囚于军中。李世民则命令立即释放,并亲自接见说:“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尉迟敬德为此感恩不尽,誓死效忠李世民。在后来的战斗中,屡建功勋。可见太宗知人善任,善于处理军中关系。 
    太宗由此悟及书法,特别重视书法的呼应贯气、气脉贯通,强调笔画和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上下呼应、左右顾盼、穿插相让、俯仰向背等,从而使字形活泼有活力,结构饱满充盛,章法团结贯气。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脉贯串”,气脉贯串,就是整体应有情意。正所谓“如人坐一堂,左者顾右,右者顾左,居中者,须令左右相顾,上者俯下,下者仰上”。太宗书学中的这种顾盼呼应、气脉贯串与其军事中的知人善任、众将一心形成了很好的对接。作者:侯艳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