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隋唐 >

隋末唐初 英雄辈出的年代:李密在瓦岗寨的功勋(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百家讲坛 佚名 参加讨论
就跟历史上所有的乱世一样,社会秩序的崩溃为许多不安现状的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于是形形色色的英雄和枭雄粉墨登场,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联袂出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
    说起隋唐英雄,当然不能不提瓦岗。 
    在隋末的“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中,瓦岗最初也只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山寨,可后来却迅速崛起,一跃而成隋末最大的一支反政府武装,其首领李密也受到各路反王的一致拥戴,共推为“盟主”。然而,就在瓦岗如日中天的时候,形势却忽然逆转-李密在邙山被老对手王世充一战击溃,部众大多降于王世充,原本割据的地盘几乎全部丢失,走投无路的李密只好率残部降唐,瓦岗就此覆灭。
    正所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成了瓦岗的迅速勃兴,又是什么导致了它的顷刻败亡呢?
    一切都要从头说起……
    一
    瓦岗的草创者名叫翟让。此人本是东郡(今河南滑县)的一名法曹,不知何故犯了死罪,被丢进大牢,所幸一个叫黄君汉的狱吏看他尚有几分英雄气概,就私下把他放跑了。翟让死里逃生,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地方可去,索性拉了一支人马,跑到瓦岗(今河南滑县南)落草为寇。
    瓦岗寨就这么诞生了。
    可是初生的瓦岗却很不像样。因为翟让这个人虽说有几分胆识,但实际上胸无大志,很容易满足现状。所以瓦岗寨开张后,从没见他有什么大的行动,顶多就是带人在附近的官道上劫掠一些过往商旅而已。别说什么逐鹿中原、争夺天下,就连扩张地盘、壮大实力的心思好像都没有。
    或许翟让也想把瓦岗做大,但实在没有那份才具和魄力,所以只好满足于当车匪路霸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的瓦岗充其量就是一个土匪窝,就算不被隋朝官兵灭掉,迟早也会被别的反王吞并。
    好在翟让虽然本事不大,但他的肚量却不小,挺能容人,也善于听取部属的正确意见。所以瓦岗开张没多久,也就是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年底,就有两个骁勇过人的年轻人先后投到了翟让的麾下。他们就是单雄信和徐世绩(李世绩),单雄信是翟让的同乡,善使马槊,有万夫不挡之勇;徐世绩祖籍离狐(今山东菏泽西北),后迁居卫南(今河南滑县东),投奔瓦岗的这一年仅17岁。
    有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徐世绩不仅有勇,而且有谋。他一来就给翟让出了个主意,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要窝在这小地方了,应该把队伍拉出去,干一票大的。翟让心动了,随后就照徐世绩所说,在汴水流经的荥阳(今河南荥阳)、梁郡(今河南商丘南)等富庶地区设了多个据点,专门拦劫过往的官私船只,很快就抢了个钵满盆满。翟让笑得合不拢嘴,手下弟兄更是个个腰包滚圆。
    瓦岗从此鸟枪换炮,声名远播。附近的变民争先恐后地投奔瓦岗,短短时间内部众就增至一万多人,俨然成了中原地区颇具竞争力的一支武装势力了。
    然而,如果没有另一个人的到来,瓦岗也不会有日后的那一番造化。因为不管是翟让还是徐世绩,显然都还缺乏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和宏大的战略规划。换句话说,他们尽管有了刀枪、有了地盘、有了资本,可偏偏缺乏一种最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问鼎天下之志。
    没有这个东西,就不可能实现资源整合,也不可能进行产业升级,更不可能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
    所以接下来的数年中,瓦岗一直原地踏步,几乎没有什么发展。
    在乱世烽烟中晃晃悠悠的瓦岗,正等着一个人来给它指明方向。
    二
    大业十二年,这个人来了。
    他就是李密。
    李密,京兆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李宽是隋朝的上柱国,封蒲山公,门第显赫。李密从小志向远大,仗义疏财,喜欢广交朋友。他早年曾在宫中担任禁军侍卫,有一次当值,杨广恰好从他身边经过,忽然停在他面前,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随后杨广就对宰相说:“刚才左翼卫队中有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我发现他的眼神异于常人,最好不要让他担任侍卫。”
    李密就因为皇帝的这句话丢了官,从此与仕途绝缘,只得在家中闭门读书。他曾经骑在牛背上读《汉书》,旁若无人,浑然忘我,被当时的宰相杨素遇见,视为奇人。杨素请他到家中一番畅谈,大为钦佩,对儿子杨玄感说:“李密见识深远,气度不凡,你们兄弟无人可及。”从此李密便与杨玄感结为好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