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的荆州之争,由于孙权和曹操的暗中勾结,其形势很快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曹操和孙权的南北夹击下,关羽腹背受敌,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终于败走麦城,以身殉职,刘备集团也因此永远失去了荆州。那么,一个曾经“威震华夏”的虎将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在刘备方面,谁又该对这次惨败负责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南郡;徐晃趁机反攻,解救樊城。此时关羽的处境,用张作耀先生《刘备传》的说法,是“既失地盘,又失将吏,更失民心”。如此“三失”,关羽走投无路,只有死路一条了。 大约关羽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据《三国志·吕蒙传》,关羽很清楚自己势单力薄穷途末路(羽自知孤穷),便逃往麦城(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又从麦城逃出(乃走麦城)。据《吴主传》,关羽进入麦城后,孙权曾经劝他投降。关羽一面假装同意,一面在城头树起旗帜和假人,悄悄逃走。逃亡的路上,士兵纷纷开小差,最后只剩下十几人(兵皆解散,尚十余骑)。这大约就是《吕蒙传》所谓“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也就是从麦城向西(西北)走到漳乡(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的时候,部下全都离他而去,叛变投降。孙权也料定关羽会逃,早就安排了朱然和潘璋“断其径路”。据《三国志》之《潘璋传》和《朱然传》,潘璋和朱然进军临沮(在今湖北省远安县西北),扎营夹石(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十二月,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都督赵累被潘璋的部下马忠俘虏,后来又被杀。 关于关羽之死,历史上颇有些不同的说法。包括谁杀的,死在哪里等等,都有争议。争议的原因,是《三国志》的说法看起来比较含糊,裴注所引材料又有些矛盾。《三国志·吴主传》说:“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漳乡。”《三国志·关羽传》说:“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这就有两个地名了,一个漳乡,一个临沮。至于是谁杀的,依《关羽传》,应该是奉命“逆击羽”的潘璋,甚至干脆就是他的部下马忠。然而该传裴松之注引《蜀记》,却说是孙权的决定。而且,孙权开始还不打算杀,说是要“活羽以敌刘、曹”。不过部下都不同意,说是“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没有及时除掉关羽,不是弄得差一点就要迁都吗?孙权这才杀了关羽。 此说裴松之认为不实。裴松之说,当时孙权命令潘璋拦截关羽,下令“羽至即斩”,当然一抓到关羽,立马就杀了。何况临沮距离江陵二三百里,哪能不立即斩杀,还磨磨蹭蹭地讨论什么该杀不该杀(岂容不时杀,方议其生死乎)? 对此,张作耀先生不以为然。《刘备传》说,潘璋他们的任务只是拦截,没有擅杀之权,《三国志》各传也没有孙权下令“羽至即斩”的记载。而且,从临沮或漳乡到江陵,水路不会超过百里,完全来得及请示。此外,张先生还举《三国志·吴范传》为例,来支持他的观点。吴范其人,大约是位比较灵通的“预言家”,本传说他“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其术多效”。孙权和吕蒙策划偷袭关羽,许多人都说不可,吴范说能行。关羽向孙权请降,孙权问吴范是真是假,吴范说是假。孙权派潘璋断路,探子说关羽跑了,吴范说跑不掉。孙权问什么时候能抓住,吴范说明天中午。第二天中午,有风吹动帷幔,吴范双手一拍说:“羽至矣!”转眼之间,外面山呼万岁,“传言得羽”。据此,张先生认为杀关羽的是孙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