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三国 >

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7)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网易军事 佚名 参加讨论
以上表明,无论从太和职令规定,或者从十一个都督中外的材料,以及正常情况下不再生拜的特点分析,都不能排斥兴安元年以后至魏末都督中外的虚衔、荣誉衔的性质与作用。
    北齐、北周基本沿袭这个制度。
    在北齐,除废帝末常山王演控制全部军政大权,自封都督中外作为篡位阶梯外,整个一代,因皇权强大或能自主,同样都不设都督中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个极重要武官叫京畿大都督,设立于魏末,[89]具体掌管京师邺城一切军队,约相当于魏晋以来实职的都督中外。所以高欢在东魏自封都督中外等职,居晋阳遥控,另外先后以从弟清河王岳、长子澄为京畿大都督等,在邺城具体把持朝政和军队。这大概是吸取了在这之前因未具体派人控制京师洛阳,魏孝武帝不甘心当傀儡,奋起反抗,西入关中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故《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八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胡注:“高欢迁魏主于邺而身居晋阳,以其子为京畿大都督,防遏内外……”。其后高欢死,高澄继其位,自封都督中外等,便以弟高洋为京畿大都督;齐废帝末,常山王演控制朝政,篡位前自封都督中外等,便以弟长广王湛为京畿大都督,[90]指导思想全同。这种京畿大都督的设立和存在,便是都督中外进一步脱离实职,变成虚衔、荣誉衔的反映。
    在北周,也有自己的特点。大约从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到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为止,皇权一直不振。实际上执掌大权,并自封都督中外等职的宇文泰,以及后来的宇文护,开始和尔朱荣、高欢等人手段相同,将直属自己的大量军队,与少量中央禁军区别开来,[91]主要依靠前者稳固整个统治,而中央禁军只是用来控制西魏皇帝的。[92]可是自大统八年(公元542年)起,经过改制,逐渐创立了具有特色的府兵制度,前者被吸收到了府兵当中。于是宇文泰(后来是宇文护)便改变成主要通过紧紧控制住府兵,来稳固统治,操纵朝政。如所周知,府兵的性质是中央军、禁军。[93]所以这时的特点,就组织系统而言,是原来直属宇文泰的大量军队与中央禁军被合而为一。[94]同时相应地领导机构也发生变化。《周书·文帝纪》: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诏太祖去丞相、大行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95]。在这之前,宇文泰主要通过“大行台”来统率驻扎和征讨在外的、直属自己的军队;[96]在这之后,可能因为作为中央军、禁军的府兵制已经健全,再用北魏以来指挥地方上军队的“大行台”来统率府兵,名义上显然不妥,于是从这年起,取消了大行台,改由都督中外来总管,并设立了办事机构,叫“中外府”(即“都督中外诸军事府”之简称)。《周书·王悦传》记载:本为宇文泰大行台尚书,魏废帝二年,“属改行台为中外府,尚书员废,以仪同领兵还乡里”。这样便使都督中外在声望极高的同时,又拥有了实权。史载中外府配备属官颇多,如长史、司马、参军等,分别掌管中外诸军各项事务。[97]在宇文泰行周礼,建六官之后,此制依然保留,与之并行。公元556年宇文泰死,宇文护执政,估计有一段时期由于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矛盾,对他不服气,[98]而未设都督中外,但中外府继续存在,[99]实际上当由宇文护以“辅政”、“大冢宰”的身分掌管。到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宇文护翦除异己成功,正式拜都督中外,名实便又相符合。
    表面看来,西魏、北周的都督中外又拥有实权,似乎和长期以来都督中外的发展趋势相矛盾,其实前者并非正常情况,而是在西魏、北周条件下,皇权不振,权臣宇文泰、宇文护长期把持朝政的产物。不同的只是:过去之权臣,如东魏之高欢,他在自封大丞相、都督中外、大行台等职提高声望的同时,以大行台(开始是大丞相府)以及京畿大都督为实权机构,总管军队,借以把持朝政,所以都督中外完全是虚衔、荣誉衔。而宇文泰则是由于特殊条件,实行了府兵制,在自加诸荣誉头衔的同时,改为以“中外府”为这种实权机构,因而似乎和都督中外总的发展趋势矛盾。从本质上说,它们都不符合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都不能看作一般发展规律,都不是正常官制。正因如此,北周武帝于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杀掉权臣宇文护之后,便立即“罢中外府”[100],将中外诸军的最高都督权,夺到自己手中,和一般情况下的南朝皇帝相同。而在北周宣帝死,静帝即位年幼,权臣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江山,都督中外(当时叫“都督内外诸军事”)再一次充当篡位阶梯之后,在君主专制制度恢复正常状态的隋代,便被废除了,并且就制度言从此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综合以上北朝材料,是否可以这样分析:如果说五胡十六国都督中外已开始向虚衔、荣誉衔转化,但往往还是实职武官的话,那么从北魏以后,虽然不是没有机会继续保留实职的性质(如道武帝之时),终因特殊社会历史条件,鲜卑贵族长期形成的潜在势力极大,如再设立实职的都督中外,新兴的皇权感到威胁太重,加上在南朝它已成为篡位阶梯的影响,而没有成为事实。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官制,都督中外在北朝完成了向虚衔、荣誉衔的转化,而明白地固定在太和职令上。
    最后,把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性质和作用概括如下:
    在曹魏一代,都督中外是实职武官。如果不计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即司马氏利用它给篡位作准备这一因素,它的确起了巩固京师地区统治秩序,进而稳定全国政局的作用。
    大体从西晋开始,它的性质逐渐向虚衔、荣誉衔转化。八王之乱后,特别在东晋,京师中外诸军力量削弱这一客观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五胡十六国模仿汉制,都督中外在经历了实职武官,保卫京师,稳定整个政局阶段之后,也呈现同样趋势。南北朝彻底完成了这一转化:都督中外变为虚衔、荣誉衔,起的主要也是这类性质官吏所起的作用。
    大概由于作为虚衔、荣誉衔,“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一名称又太实,明明白白意味总管中外宿卫诸军,和虚衔、荣誉衔的性质不协调,所以至隋唐,尽管文武散官制度进一步发展,而都督中外却被废除,并且再也没有恢复。[101]
    作者:祝总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