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因人因势御将相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只要善于用人,也要善于御人,而用人和御人是相 辅相成的,不能偏颇。如果能用人而不能御人,人将不听其指挥,会造成分 裂:御使人而不能用人,人将不服而背离。因此,要使人心服而紧紧团结其周围,必须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刘邦就有这种天才。说是天才,并 非说天生便有,而是说其人素质较好,智商较高,经过实践或别人启发,他易于领会,或自我揣摩无师自通。 刘邦能用并能驾御韩信便是个典型的例子。韩信归汉后,刘邦只给他当治粟都尉,即管理粮饱小官,没有发现他是个奇才。只有肖何与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大将之才,故韩信未被重用而逃亡时,肖何立即前往追他回来。经 肖何的竭力推荐,刘邦拜他为大将,从一个管理粮饷的小官一下子提升为大将,这不能不使全汉军惊奇。这种机遇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对于韩信来说也是出乎意料之外,不能不感激无涯,竭智尽力为刘邦打天下。刘邦虽放手让韩信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但对他有戒心,常常加以适当控制,特别是在韩信实力强大的时候。如刘邦曾派张耳随韩信东向征伐,韩信军先后破魏、代军,刘邦就派使抽调其精兵到荥阳以拒楚。这样既可增强荣阳守军力量,又防止韩信力量过大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意外事。刘邦在成臬被项羽围急,刘邦 逃出渡河到修武,修武是韩信、张耳军的驻地,刘邦一早自称汉使突入帐中, 韩信、张耳还未起床,即在其卧外夺其印符,召集诸将。信、耳才知刘邦到, 大惊。刘邦夺两人军,令张耳守赵地,任韩信为相国,收赵兵以击齐。刘邦 就是这样既信任韩信,又常常控制其军为己用。刘邦打败项羽登上帝位,也 出于对韩信的戒备,便以游云梦计擒韩信,削其王位,降为淮阴侯。 有一次,刘邦与信谈及诸将将兵的才能,刘邦问信:“我能将多少兵?”信答道:“陛 下不过能将十万兵。”刘邦说:“那么您呢?”答:“臣将兵,多多益善。”刘邦笑说:“多多益善,你为什么被我擒了?”信答道:“陛下不能将兵, 而善将将,所以信为陛下所擒。”(《史记·淮阴侯列传》)这说明,韩信 是承认刘邦有御将的才能的。对背楚归汉的黥布恩威并施,也显示了刘邦御将的巧妙手腕。刘邦利用 九江王黥布与项羽的矛盾,便派随何去说黥归汉。黥布到,刘邦却在床上洗 脚时召见,布看见刘邦如此傲慢待他,大怒,悔来,想自杀。黥布出,到安 排他所住的地方,见内帐、车辆、饮食都跟汉王一样,又大喜过望。刘邦坐 在床上洗脚时召见黥布,是有意给他个下马威,以显示两人政治地位已不同。 因为黥布和刘邦都同时被项羽封为王,两人地位是一样,现在黥布来投刘邦,彼此有君臣之分,故先施之以威,以明彼此地位。接着又施之以恩,在生活上待之如己,即给予王的优厚待遇。在刘邦的恩威并济下,黥布既安于下属 之位,又甘心效力。项羽知黥布背楚归汉,立即派项伯收九江兵,将黥布妻 子都杀了。布派人到九江,其心腹将率数千人归汉,从此,黥布死心塌地事 汉以击楚,屡立战功,对打败楚起了重要的作用(《史记·黥布列传》)。对于肖何,既给予重任,又暗中防备,但其手段很巧妙,使肖何小心谨 慎,屡以行动表明其忠。肖何任县吏时,刘邦有事,常得肖何袒护。刘邦起事,肖何是谋主,及刘邦为汉王,以何为丞相。刘邦与项羽争天下,萧何留守关中,供粮供兵无缺。关中成为刘邦的根据地,肖何是否忠心,关系到汉 的成败,故刘邦时时派人到关中慰劳丞相肖何,实暗中观其动静。肖何知刘 邦对自己有所疑,便派自己子孙、兄弟及宗室数十人到前线服役,刘邦才放心。 信任又控制,给恩惠又施之以威,这就是刘邦用人、御人的妙术。 4.民心将心都归汉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人们常说而公认的一条规律。而在战时,所谓“人心”,主要指民心、将心、军心,这“三心”是互相联系又密不可分的。得民心,战争需要的人力、物力就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得将心,将校才为之拼命沙场。而兵还不是人民的子弟,得民心其子弟当然为之效死;而兵能否打仗还不是由将带出来,得将心就能训练一支勇敢的队伍。故说得民心 和将心,也就得军心,军队就乐于战死,胜利在望。相反,如果不得民心、将心,也就不得军心,就使人力、物力不得补充,将领不愿效命,军队不想 打仗。这样,不败何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