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对东汉时代政局影响最大 张角和他创建的太平道(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我们知道,要实现理想,就要付出非同寻常的代价。每一个男人都有远大的抱负,实现抱负的却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以沙场建功来说(后面会谈到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一将功成万骨枯,即便打了胜仗也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人们常说的马革裹尸还,那算是运气好的-运气差的连尸骨都找不到。如果有人像班超一样不但没有死在战场上而且获得了封侯,那实在比今天买彩票中五百万巨奖的几率大不了多少。
    就如今天的彩票还是有人买一样,当时的打仗也照样有人去。不是不怕赔本不怕死,只是因为回报太高,诱惑太大。
    依据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当收益大于生命的价值时,就会有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回报。
    那么,沙场建功的回报在当时到底有多大?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谈一下东汉的用人取士制度。关于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或一本专著,我只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东汉时期,实行的用人取士制度是察举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高级地方长官,在自己的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人才后以“孝廉”、“茂才”(原为“秀才”,因避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为“茂才”)等名目,举荐给中央政府,经过考核后任命为官(比如曹操、袁术等猛人)。所谓征辟,则是由皇帝或中央政府直接征聘有声望的人出来做官(牛人袁绍走的就是这条路)。
    察举和征辟,中心思想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理论上来说只要你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就能获得举荐或征辟,出仕为官。这相对于战国以前实行的贵族世袭制来说,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政策是由人定的,也是要靠人来执行的。而*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的。
    什么算孝廉?什么是茂才?就如同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矮胖瘦一样,没有可以量化的具体标准,基本是有资格举荐的人事部门的领导说了算:说你是孝廉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茂才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出人头地是儿子的欲望。但儿子偏偏不争气不够举荐资格,这可怎么办?尤其是一些世代为官的干部家庭,要是儿子当不上干部,维持家族的繁荣昌盛后继无人,这绝对是对不起祖宗的严重问题。但官员亲自举荐儿子既不厚道又有舆论压力,急得这些干部团团转。
    为解决这个难题,有人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举荐你儿子,你举荐我女婿。
    对啊,成交!
    于是,一些国家干部为了自己的族人、亲戚、门生能够做官,结成利益共同体,以维护既得利益,往往相互之间产生默契,采取这种方式。
    这看起来是一种双赢的交易,可以说是古往今来、长盛不衰的社会潜规则。在吏治*的时代更是司空见惯,愈演愈烈。到了东汉末年,社会吏治已经极其败坏,当时就有一首民谣痛斥这种现象:“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
    一个好端端的察举征辟制,就这样被人废掉了,最终演变成被官僚贵族集团完全垄断的内部游戏,与平民无关。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处在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
    此路不通走别路。因此,在那万恶的旧社会,沙场建功几乎就成为平民阶层博取功名唯一可行的道路。
    成功了,你就成为新的贵族,抱负得以施展,青史可以留名。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不只是你,你的家族也从此改变穷困潦倒受人欺压的命运,进入上流社会。
    当然,追求沙场建功大多数情况下是失败,失败的代价就是失去宝贵的生命。
    用一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比较恰当:一步天王,一步死亡。
    很残酷,但只有这一条路。
    给你,你会怎么选?
    实现理想的代价太沉重,改变命运的几率太渺小。
    所以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平淡,在平淡的生活中渐渐放弃了自己年少的理想,忘却了自己远大的抱负,甚至美其名曰自我安慰说这是“成长”。
    比如说一个混得比较背的人,年纪一大把了,依然怀着远大的理想,就会被人们认为不是傻子,就是疯子,至少也会给出一句评语:你娃还年轻。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们不同于一般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