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垓下:"硝烟"未散的古城场(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新安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寻找垓下
    最早记载垓下地理位置的文献是《汉书》,该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记录时间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起,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一共230年的历史。班固出自书香门第,父亲也以治史闻名,他们严谨的学风是史界公认的。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洨”这一地名时,称“洨”为“侯国”,并称“洨”这个地方有“垓下”,是“高祖破项羽处”。
    洨,就在现在固镇县濠城镇一带,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之所以汉朝时这里是“侯国”,主要原因在于这里当时已是一座具有中等规模的城市,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足以证明:在大汶口文化晚期,这里就已经是一座城市了。项羽退守到这里,正是因为在一马平川的淮北平原上,突兀地出现了这一座高于四周三四丈的城池,身经百战的项羽当然明白这一地形的战略优越性。刘邦打败项羽、占据这座城市后,对它的管理十分重视,特别是刘邦去世后,高后吕雉掌权,将“洨”定为侯国规格,并将自己的侄儿——吕产分封到洨任“洨侯”,而此前吕产已经是禁军首领了,可见,洨侯的地位比朝廷禁军首领还重要,由此也可见:洨当时地位的非同一般。到东汉,楚汉决战的风云已经在这里逐渐淡出,洨国也因为吕产的被杀而早就被“降格”为洨县。到东晋,洨县被废。现在的固镇县濠城镇,就是当年洨县的县城。
    那么,洨县为什么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又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呢?
    洨,本来是一条河流的名字,叫“洨水”,而现在固镇县及邻近的灵璧县都没有洨水,这是怎么回事?比照历史地理文献,并经过实地考证发现:洨水早已改名,它就是现在的沱河。沱河流到濠城镇西边时一分为二,一条经濠城镇南,向东而去;一条北上,流经霸王城西侧,再转向东,沿着霸王城北侧,绕城再向南,与南边的沱河交汇,将霸王城严严实实地围在中间。现在的考古发掘已经证实,濠城镇的沱河段是霸王城的护城河,河堤既防洪,又是城墙。这个霸王城,就是刘邦与项羽决战所在地——垓下。
        两大权威的不同说法
    关于垓下的准确地理位置,除了在《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有明确记载,可到了唐朝,有个给《史记》作注解的人——张守节,他说垓下“在今亳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唐朝时的亳州真源县,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但是,在鹿邑县及其周边地区,从来就找不到“洨”、“洨国”。
    这就是“垓下河南说”的肇始,现代范文澜先生著《中国通史简编》时说:“垓下,在河南鹿邑县境,一说在安徽灵璧县。按当时军事形势,应以在鹿邑县境为是。”——这不仅阐明了他自己的“鹿邑说”观点,而且还表明了“鹿邑说”产生的原因或“理由”——“按当时军事形势”分析,得出结论——垓下“应该”在鹿邑。那么,“当时军事形势”是什么样呢?
    《史记》记载项羽与刘邦在固陵打了一仗,项羽以少胜多。持“垓下鹿邑说”的人认为,固陵在河南淮阳与太康之间,项羽既然在这里打了胜仗,为什么又要退守到安徽固镇县的垓下呢?匪夷所思!所以项羽应该退到距离固陵较近的“真源县”(鹿邑县)。事实上,这是对《史记》的误读,因为项羽打了胜仗后,不存在“退守”,而是刘邦与项羽继固陵之战后,还进行了历时一个多月的陈下之战,“陈下之战”包括一系列战斗,最后才是垓下决战。项羽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逐渐失去优势,以致最后被刘邦消灭。这些历史事实是不容改变的,所以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说:“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沱河北岸。”郭沫若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把垓下的位置从河南准确地“还原”到了安徽。
        今人新说
    范文澜先生与郭沫若先生是同时代人,自从郭沫若先生的“垓下安徽说”发表后,“河南说”没有就此异说进行争辩,但近年来,“河南说”赞成者又推出了“新证据”——垓下,乃“陈下”之误。持这一观点的人,前提是认为项羽在固陵打了胜仗之后,“不应该”退守到千里之外的安徽灵璧或固镇,而“应该”退守到较近的“陈下”,因此,“垓下”是“陈下”的“笔误”。
    可见,这一主张的提出者终究还是“纸上谈兵”,而且还是对《史记》关于楚汉战争经过的误读。退一步说,如果真的是司马迁将“陈下”误写成了“垓下”,那么,“将错就错”者真的要多如牛毛了:历代给《史记》、《汉书》、《后汉书》作注的人,郦道元及其《水经注》等等,都错了!可见,在学说上,硬要“论证”出一个别出心裁或先入为主的“结论”,一是不现实,二是会闹笑话的。
    正如固镇县垓下研究会会长丁玉群先生所说的:“真的去纸上谈兵也可以。我们就看《史记》对‘垓下’的记载,称垓下为‘高祖破项羽处’,还说‘垓下’属于‘洨(国)’,‘洨(国)’属于沛(郡)。汉朝时的沛郡,管辖着现在的宿州、亳州、蚌埠等地,但并不管辖河南的鹿邑县;鹿邑县当时属于淮阳国。单单从这一点出发,‘垓下河南说’就无法立足了。”
        两县争辩
    郭沫若先生的“安徽说”,将垓下的具体位置从河南挪移到了安徽,这显然是他的一大功绩,但他的结论,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困惑:垓下,到底位于沱河北岸还是南岸?这一问题又直接衍生出“垓下问题”的“灵璧说”和“固镇说”。直到现在,两县人还在争论不休。
    首先,灵璧人称——从文献资料看,垓下属于灵璧,“固镇沾不上边”,理由是“能找到的所有史书,上面都称垓下在灵璧”。这一说法是有依据的,但它并不符合事实,原因是现在的固镇县是1965年才建县。1965年,划宿县、灵璧、五河、怀远边缘交界部分建立了固镇县。这之前,根本就没有“固镇县”,当然从历史文献中“找不到固镇”。
    其次,垓下到底是在沱河北岸还是南岸?垓下作为古战场,它的范围涉及现在的泗县、五河、灵璧、固镇四个县,而垓下,仅仅是指现在固镇县境内的濠城镇,即垓下古城址。曾任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人称“垓下考古第一人”的李广宁先生称,从《史记》到《水经注》,都指明垓下在沱河南岸,而且,实地考察也能看出,垓下古城一直躺在沱河的南岸。而如今,灵璧县与固镇县就以这条沱河为界,河北边就是灵璧,河南岸是固镇。事实上,作为垓下古战场,两县都是,没有必要“争夺”。
    此次记者随同省文史馆专家组在走访固镇、灵璧两县时,能深切感受到两县人民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珍视,并都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两地官员都期盼能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共同保护、研究和开发垓下古战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