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西汉中期的边防建设:大规模修筑边塞防御工程(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现存遗迹保存较好,沙粒与石子已牢牢压实,与芦苇枝、红柳枝条粘结在一起,十分牢固。通过考察还可发现,西汉敦煌郡的长城大体沿疏勒河畔修筑,遇到湖泽、碱滩则或有间断,径以湖泽、碱滩为“墙”。 
    属于酒泉郡东部都尉管辖的“北大河塞”,其塞墙的修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双重的粗石板垒起而填以砾石;另一种是仅用压紧的柴枝作成。
    塞外列城中南面的一道城墙,在锡尼乌苏以西,都是用石块垒砌而成,从锡尼乌苏向东,有一段是由石片包外而内实夯土,再向东行,则全部为土筑而成。
    各地汉长城的宽度与高度,也无定制:上述玉门关附近的长城遗迹现高3.2米,厚2米;“北大河塞”的两种墙体的基宽至少为2.5米,高度可达3米;而“塞外列城”中南塞墙的石筑地段基宽一般为3.5米,顶宽2.5--3米,残高在2--2.5米之间不等。而乌兰苏木胡勒嘎处的北塞墙则是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笔直的砂土垅,现高仅有1米左右,其外(北)侧为浅宽的人工沟濠,土垅的宽度约有5米,沟濠则宽8米,说明这一段长城似以沟为主5。
    《汉书·匈奴传》下载有汉元帝时的郎中侯应之语:“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谿谷水门,稍稍平之。”这段说明汉代边塞修筑形式与方法多样性的记载,已经得到了考古发现的有力证实。
    (二)城障
    城障是某一段长城防线的守卫中心。《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曰:“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人镇守,谓之候城,此即障也。”同书《李陵传》颜师古又注:“障者,塞上险要之处,往往修筑,别置候望之人,所以自障蔽而伺敌也。”《战国策·魏策》鲍彪注曰:“障,隔也,筑城垒为之。”由此可知,城障实际上就是驻有戍卒守卫的长城沿线的支撑点,它们往往都建筑在地势险要或位置重要之处。通过考古调查与发掘,我们今天已经可以对此类城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居延地区,考古工作者发掘了破城子甲渠候官遗址。这是一个构筑坚固的军事性小城堡,障坞毗邻,障在坞的西北隅,为土坯筑成的方形城堡。每边长23.3米,墙厚4--4.5米,残高4.6米。障顶东北角残存窄土楞,似为女墙。障门设在东南角,门内西侧有登临障顶的台阶式蹬道,东侧堆叠有防备攻城之用的河卵石。坞比障大一倍,坞墙系夯土筑成,每边长46米左右,厚1.8--2米,残高0.9米左右,东墙辟一门,门外设瓮城。坞四周3米以内的地面埋设有四排尖木桩。木桩高33厘米,间距70厘米,作三角形排列。坞内东北隅也有登临坞顶的蹬道。障、坞内部还有甲渠候和吏卒的住室6。
    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朝鲁伦发现的汉代石城,可能是属于“塞外列城”的一个城障。该城平面基本呈方形,从内墙角丈量,东西墙各为126.8米,南北墙各为124.6米,墙壁用石块垒砌而成,基宽5.5米、顶宽2.6米、残高2.8米左右;城门设在东墙,门道宽6.6米,外设瓮城,其门南向,宽5.6米,瓮城长14.5米;城门里的两侧、四角的两侧和南墙、西墙中段的内侧,都有登城台阶;城内西南部,还有一个大院的痕迹,实际上起到城中之城的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城城墙的四角向外凸出,凸出的部分也较方正,凭借这种墙台工事,可以控制整个城墙,消灭全部的射击死角,从而大大增强了该城的防御能力。
    城障一般都建在长城的内侧,但也有少数建在长城外侧者。它们的位置,大多处在长城防御体系内的防御要点之上。通过调查发现,处在交通要道、险要山口等位置的障城,面积都比较大,分布也较为密集;而在非主要防御的地段上,城障的面积比较小,间隔距离也比较大。
    (三)烽燧
    烽燧又称亭燧,因亭是望楼即烽台之故。作为城障的耳目,烽燧主要用于报警,是边塞体系中最基层的哨所,亦是边防候望系统的核心,地位十分重要。
    烽燧一般都建筑在视野开阔之地。而且也很注意利用天然屏障。例如,疏勒河下游及罗布泊洼地的河、湖相沉积受风力侵蚀,形成了风蚀土墩与风蚀凹地相间的雅丹地貌,而这里的烽燧遗址,大都坐落在星罗棋布的风蚀土墩上。综观敦煌、酒泉二郡及居延地区的烽燧,有许多都是建筑在高地、山麓、岗或梁上。
    汉代的烽燧大多沿长城一线罗列,一般以居于长城内侧者为多,但甘肃永靖县境内的烽燧遗址却多在长城的外侧,这可能和监视羌人活动密切相关9。烽燧分布的密度,似无定制,主要由所在地段的地形地貌及防御需要来定。根据统计:汉敦煌、酒泉二郡共发现164座烽燧遗址,其间距最远者为8公里,最近者仅0.13公里,各仅一例,90%以上的烽燧相距为1--2.5公里10。在内蒙古沙井苏木境内“塞外列城”的南塞墙内侧,大约每隔1公里左右置一烽燧11;而乌拉特后旗境内“塞外列城’的烽燧间距则为2.5公里左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