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扶苏就必须死。那么我们能够说扶苏能够不死吗,即为什么三巨头必欲置扶苏于死地?既然一切都是秘密的,即只有88+1人知道始皇之崩;只有三人(或88+1人)知道始皇将传位的对象——那么矫诏立胡亥不是已经达到篡位目的了吗,为什么还要认为扶苏是最大的政敌呢;他不是仁吗?既然赵高可以先书始皇之真诏,那么他再写一封立胡亥为太子的矫诏不是也有足够的权威吗?如果赐扶苏一死,反而不是自露破绽吗?蒙恬就曾经向扶苏提出过诏书的可疑性——而天底下也有太多的人知道扶苏死得蹊跷死得冤枉。陈胜曾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显然主要理由还是三阴谋者认为,就是有名义上名正言顺的始皇遗诏也还是不保险,要大受怀疑;立嫡以长确实在春秋战国及秦国已经成为宗法制度之主流。同时我们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当时秦帝国朝野上下,主流都是认为扶苏是太子的最大或唯一热门人选(这里也不展开讨论)。斩草除根,一劳永逸——从肉体上抹掉最大政敌,这是三篡位者的共同想法;死者是不会与活人争夺皇位的,尽管这个将死之人很可能根本没有夺位之念。 剩下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扶苏一如对手所愿,自杀身亡?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他单纯,他懦弱——这种说法太可笑,可笑的简直不值得一驳;可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太多了,从历史爱好者,到专家都有太多的持此观点者。胡亥对赵高建议其篡位之初,曾经这样说过:“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这是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对扶苏的评价,更是对父皇秦始皇帝的评价。始皇的智慧我想没有一个人怀疑,那么请问:自以为功过远古帝王的始皇帝,同时想让秦帝国百世万世传承下去的始皇帝,会选择一个懦弱者,一个单纯者(在政界,单纯是弱智和昏庸的代名词)接替自己,来执掌这个庞大帝国,这个危机四伏帝国的最高权力吗?始皇对危机也是有清醒认识的,太多的刺杀、反叛、刻字之石及异象,都证明了关东诸国贵族及民众强烈的反秦意识与行动;不过他认为自己及继任者有足够的信心与能力来面对和应付罢了。六国之强,尚不免于亡;现在反叛之难更可以想见。当一心想长生不老的始皇面对“今年祖龙死”的异象,他也只能“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临死年他将巨大的权力、责任与希望都交给了扶苏,一个自己不喜欢其直言敢谏,却不得不承认其忠言良策大善的儿子;而且扶苏是长子,无可争议的传位第一继承人。 许多人看到了史迁记录的扶苏之泪,泣者,大哭矣;因此他们说扶苏软弱、愚蠢,没有魄力,没有野心,没有智慧——可是一个弱者会流泪,一个强者也会流泪;一个愚者会流泪,一个智者也会流泪;一个恶者会流泪,一个仁者也会流泪。自杀不是懦弱,对一个强者来说,而是最大的坚强——一个人生命都可以舍弃,这不是最大的勇气?扶苏之贤之才之仁,始皇知,胡亥知,赵高知,蒙恬知,陈胜知——可就是许多无法名载史册的人不知——这才是真正的悲哀,井蛙不可以语天,夏虫不可以语冰,此之谓欤?我们中的许多人以为自己太具智慧,因此对于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评论,总是可以见到太多这样真正弱智与可笑的言语。读书不是这样读的,读史不是这样读的——面对这些中国历史上最具智慧的先人,我想我们还是有些自知之明吧,不要妄议智者、仁者与强者,否则将会闹出太大的笑话。 我不知道什么叫魄力与野心——在许多人心目中,起兵反叛就是如此;他们认为这样才是值得肯定的,自杀却不可取。可是他们知道扶苏为什么要自杀吗?我只知道,说这些话的人,是永远理解不了申生之死,理解不了伍尚之死——更理解不了士为知己者死。也许在他们心目中,王莽是有魄力的,隋高祖也是有魄力的——因为他们篡位,由臣子而至皇帝;隋炀帝也是有魄力的,因为他弑父皇而篡位。一个北监名将蒙恬,力抗强敌匈奴(匈奴此时正处于其历史最鼎盛期);天下皆知其贤其能其仁的公子,竟然被许多人说成懦弱弱智愚忠,我都不知再说什么好,该说什么呢? 我曾经分析过扶苏面对此诏书的三种最大可能性。当你是扶苏,突然间接到这样一份赐死诏书,你会怎么想呢?扶苏脑子里想到的首先就是如果诏书是真的,那为什么父皇要赐自己一死呢?那么只能认为始皇已经选定了太子;继位者不是他,因此始皇想替未来的皇帝除掉潜在最大的政敌。以始皇的性格是完全可能这样做的,这是扶苏的观点,也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正常逻辑推论。至于诏书上那些冠冕堂皇的赐死之罪是给天下人看的东东而已,不评也罢。其次,始皇自己面临危险,对手正是他的一个或几个儿子(具体是谁当时不知道;不可能单单是大臣作乱,否则就需要公子们相助,而不是诛杀),因此始皇不信任他的儿子们,因此想杀天下众望所归的长子扶苏。再次,始皇已死(或自然死亡,或被害死),新君想除掉自己这个最大政敌(矫始皇诏)。新君的继位合法性未知。这正是历史事实(不过胡亥继位之不合法,后人知道,扶苏仍然不知道)。当然也存在始皇未死而新君已继位之可能性,不过这与其它情况在实质上区别并不大。除了这三种可能性,理论上也存在其它逻辑可能,但远远不如这三情况的可成立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