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万大军毫无战果,花费钱粮无数,朝廷总要对百官有个交待的,于是王恢当了替罪羊。王恢的死告诉武帝战争并不是好玩的,敌人既强大又狡猾,国内反战阻力也很大,战争不是皇帝一句话就能打胜的,作好前期准备十分必要。武帝对自己的鲁莽行动进行反思后,在大批智囊的帮助下利用四年时间开始构建大汉朝的和谐社会。 首先,统一思想。武帝罢除老庄无为而治的主导学说,在思想文化上独尊儒术,倡导外儒内法的政治手段,对外以儒术怀柔四方,对内运用法家作为有效的管理手段。说白了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学说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背后隐含的巨大意义就是“尊王攘夷”。 其次,将削藩进行到底。武帝继续执行文景两帝的削藩政策,全面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集权统治,把反叛的苗子提前拔出。 再次,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削弱富商巨贾的利益,将经济命脉收归国家掌控;另外对盐铁等专项物资实行专卖,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建立人才选拔制度,登用大批愿意报效国家的可用人才;建立军校,选良家子弟及战死将士的后代作为骨干进行培养。 最后,毫不留情地打击党争。将一切阻挠战争的势力清除出朝野,官僚在主观意识上必须与皇帝保持一致,这样政令才能通畅,中央下达的指示才能得到执行,作战计划、后勤补给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附以后的匈奴历史 西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和亲呼韩邪单于,带来了将近50年的相对和平.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边八部拥立为南单于,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请求内附,得到东汉允许。匈奴又一次分裂,成为南北二部。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后记 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亚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两河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在3世纪末,这个几乎消失了的民族突然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匈奴人于350年左右进入了欧洲,随后在称为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征服战争,第一个目标便是当时称为阿兰的突厥人国度。 阿兰人的灭亡350年,当时的阿兰国堪称强国,阿兰王倾全国之兵与匈奴军战于顿河沿岸,却遭惨败,阿兰王被杀,阿兰国灭,阿兰余部最终臣服于匈奴。匈奴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随著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灭亡阿兰国后,匈奴在顿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国王巴兰比尔的带领下继续开动他们极具毁灭性的铁蹄,踏向西方。 对日耳曼民族的征服374年时,位于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东哥特王国是一个成立不久的国家。它辽阔的疆土东起至顿河,与阿兰人接壤;西至德聂特河与西哥特人为邻;南起黑海北至德聂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匈奴联同被征服的阿兰人,大军进入东哥特领土,被曾被东哥特人征服的部落乘机造反,内乱以致东哥特人屡战屡败,终于475年投降。东哥特人减国后,匈奴人接著继续向西,西哥特人以德聂斯特河为险,布兵防守,试图击匈奴军于半渡。匈奴军一边在河对岸作势佯攻,大部却从上游乘夜偷渡再回攻。这边西哥特人在河岸构筑工事备战正酣,却不料被拦腰一顿痛打,数十万人马渡过多瑙河逃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大败罗马皇帝瓦伦斯,由此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再也没法控制管辖下的诸侯和领土。匈奴人再征服北方的诸日耳曼部落,夺取了匈牙利平原。由此,起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尽入匈奴人之手。 对拜占庭和色雷斯各省的进攻395年冬,匈奴人攻入色雷斯,大掠而返。400年,匈奴人再次攻入色雷斯,以后对色雷斯连年侵扰。431年,东罗马帝国不得已,答应每年向匈奴交纳页税,并允许他们在境内的几个城镇同进行互市。435年左右,阿提拉杀死与自己共同掌政的兄弟而大权独揽。他对南俄罗斯和波斯帝国发动了一系列的突袭。不久他将目光投向了拜占庭,逼使东罗马缴纳更多的贡税,并且不继插手西罗马帝国的外交事务。罗马自然无法满足这年年高升的贡税,匈奴人则以此为借口于441年向拜占庭宣战,大肆洗劫巴尔干半岛,442年才被东罗马的阿斯帕尔将军阻截于色雷斯地区,被迫后撒。443年,匈奴攻到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东罗马全军覆没,不得已签城下之盟,与匈奴订立和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