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诚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下社会诚信的缺失在于传统道德沦丧。所以,重建诚信关键在重建道德。诚信问题,在其最主要的意义上,是一个道德问题。这很值得商榷。 传统的诚信美德有一个预设前提:它是基于熟人社会而发挥作用的道德自律。 中国历史直到近现代,其主体社会经济形态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基于血缘的宗族制度,在简单的社会分工下自给自足,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会小系统,人口流动性小,个人主要生活在熟人社会中。 正是这样的熟人社会,让传统的诚信美德行之有效。讲诚信者被口口相传,为大家所赞扬鼓励。不讲诚信者,除了在舆论上会被整个熟人社会唾弃外,被索赔也不是件难事,必定受到惩罚。 所以,传统诚信并非只是一个宽松的道德约束。支撑其发挥作用的熟人社会,在道德的宽泛之外起到了类似制度般的硬约束作用,其激励奖惩机制强大而有效。把在传统社会里能够发挥作用的诚信仅仅看作一种美好的道德,恰是忽略了其真正的运行方式。 但时过境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在全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使这个市场史无前例地扩大到全人类的范围。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充分发达的商品交换,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频繁而多样、广泛而随机。故乡故土的观念逐渐淡薄,人口的频繁流动成为常态,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和陌生的楼宇间,住着相互陌生的人们。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陌生人社会。 熟人社会迅速瓦解,支撑传统诚信运行的外在机制随之解体。当诚信仅仅成为一个道德呼吁而缺乏严厉奖惩的硬约束时,其效用大打折扣。我们并没有丢掉对熟人认真的传统诚信,即使今天,人们也不会轻易欺骗熟人,欺诈事件多发生在不熟悉的主客体之间。关键在于,我们因失去熟人社会而失去了道德运行的约束机制。所以,在陌生人社会,诚信建设绝不仅仅是个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制度建设上。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约束机制,使每个人对陌生人也能够诚信。从这个意义说,传统诚信亟须走向现代诚信。 因此,即使从道德的角度去探询,我们也认为诚信建设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体系。(古 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