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由本报参与主办的首届“海峡情——两岸海上茶王争霸赛暨两岸茶叶品牌推介会”将在厦金海域正式拉开序幕。茶香余韵,海风徐徐,借由这个难得的机会,两岸茶人将济济一堂,共话“茶缘”。 “丛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一首诗,道尽了天下茶人之心。在两岸海上茶王争霸赛开锣之即,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自两岸的茶人,有茶商、茶艺师、茶专家……与茶结缘的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爱茶之心却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久弥深。 台湾喝茶人黄文志:最近一直在喝“老茶” “茶很难懂。”来自台湾的黄文志说。他是厦门金壶春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十几岁就开始喝茶,也开始学做茶,一颗茶心从台湾带到厦门,始终不改。 当他进入茶业这一行时,台湾处于经济起飞时期,茶叶也很抢手。在福建茶叶一年采摘4季,而台湾当时茶业利润高,茶商想方设法提高茶产量,通过茶园管理、季节调整等措施,一年可以采摘8至9季,连春节期间都在炒茶。 1990年,公司创办人黄文聪投资120万人民币,在安溪大坪乡创办安溪郁泉茶叶有限公司,这是安溪县茶业的第一家台资企业,黄文志也在那时来到福建。开始公司的茶叶100%外销,1995年,成立了厦门金壶春茶业有限公司,业务也渐渐转向内销。 黄文志喝一口茶,茶汤在舌齿间滚动,发出响亮的响声。有时间他就喝茶,在他的带动下,公司员工的茶瘾都蛮深的。30岁以前,他喝的是清香型的茶,现在,他爱喝烘焙很到位的“老茶”。黄文志说,“原来喝香气,现在喝滋味,如果二者兼具那当然最好。” 打开一个个大铁桶,里面存放的都是黄文志收藏的已有十多年的老茶,泡一壶熏过桂花的陈年铁观音,大家啧啧赞叹,今年比去年更好喝了。一般铁观音是绿色的,而陈年铁观音乌黑油亮,相当耐泡,黄文志每隔一、二年就会把它烘焙一次。他说,台湾很流行“老茶”和普洱茶,今年厦门也开始流行了。 黄文志自己也是专业评茶师,安溪南县还是北县的茶,他一品就知道。 评茶师陈忠兴:评茶从基层学起 1962年大专毕业他才22岁,分配到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评茶,直到2001年退休。在厦门,像陈忠兴这样资历的评茶师还真不多。 陈忠兴现在是厦门茗福贸易有限公司高级评茶师,他的评茶信条是:“对样评茶、好茶好价、次茶次价、按质论价。”陈忠兴一辈子都严格遵照这样的信条来评茶,他说,这是一个评茶师的职业道德。 陈忠兴分配到公司后,他们下到茶叶的产区,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学习实践知识,做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陈忠兴他们白天上山采茶,晚上做茶,第二天大家一起评茶,看看做得好不好,然后总结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虽然学校念了理论,但是也要在实践中学习,正是从茶叶采摘、加工的整个过程都学习过了,才得以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事。比如,铁观音和武夷岩茶端上来,外形不一样,那是因为做法不一样。陈忠兴说,“只有我们懂了,才能指导人家,不然评茶会被人家笑话。直到现在我也提倡评茶的人要从基层学起。” 因为评茶是靠感官审评,主观性大,难免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同样的茶,如果我评一级,你评特级,争执不下,那就把茶叶封起来,寄到上级单位进行汇评。 茶文化学者卢善庆:茶的背后是文化 “茶的背后是文化。”厦门大学教授卢善庆如是说。卢善庆是本届茶王争霸赛茶艺师评选活动的评委,也是对茶文化颇有研究的一位学者。 他认为,茶和文化的关系有三层:茶叶是一种文化载体,茶叶不纯粹是一种植物或者饮料,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无不和茶叶有关;茶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唐之后,酒消茶兴,白居易等都是爱茶之人;茶有文化内涵,茶和那么多文化积淀、历史名人结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壶茶,怎么泡,怎么喝,都有很多故事。 作为茶文化,又和旅游有密切的关系,每个地方喝的茶不同,茶文化也不同。我夫人是南安人,她从南安买了很多蜜饯,带回我的老家扬州,但是大家觉得太甜了,因为蜜饯要和酱香型的乌龙茶配,而扬州喝绿茶,茶配和闽南地区不同。各地对茶的要求和饮法都不同,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茶文化。我们去无锡澡堂,一进去,跑堂的就问你,要红茶还是绿茶,通过体验茶文化可以体会地方特色,增加当地旅游收入,留住游客。福建应当思考如何深层次挖掘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路线,甚至到安溪、漳平的茶园旅游。 常有人来送茶向我“行贿”。有客人来,我先泡一壶好茶,客人觉得茶好,那就带走!以茶会友,和大家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茶商高少欣:茶价折射生活水平 做茶叶生意,厦门利安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少欣可是“老资格”了。早在1990年,他就开始和台商做茶业生意。用他的话说,“最早一批来厦门的台湾茶商,90%都会找到我们公司。” 十多年时间,看着茶叶价格一路上扬,高少欣说,这要感谢天福茶庄的李瑞河。当时,最好的铁观音一斤才卖50元,李瑞河曾经在厦门向他买铁观音,出价一斤150元,放在中山路的店里卖600元,他当时觉得这样的价格不可思议,卖茶的小姐说,你要是还有这样的茶,我照样600元向你买。以前,安溪的茶没有这么清香,也是李瑞河的带动,开始流行清香型的铁观音,而且价格一斤卖到成千上万。 高少欣打交道最多的是另外一家台资企业,提供的茶叶是为了做茶水饮料。通过第三地中转,1991年是高少欣的公司出口台湾最多的一年,有120个货柜,最多的一个月有20多个货柜。 高少欣讲述的两岸茶价此长彼消的一段历史耐人寻味。他说,解放前,我们的铁观音和黄金一样,我的叔公卖茶叶到印尼,有50箱茶叶就是大财主,一斤铁观音要一二十块银元,而台湾的茶叶不值钱。后来,台湾经济发展,喝好茶的民众越来越多,低档次的茶园被淘汰,高山茶逐渐发展,从1970年至1995年,我们的茶叶很便宜,而台湾的茶叶又和黄金一样,一斤几千元。 现在茶叶价格高了,说明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