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可大乡土家族迁徙摆手舞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 一、起源与变迁 可大乡(原新溪乡)位于重庆市酉阳县东部,坐落于八面山下,属武陵山区、酉水河流域,与湖南龙山县、重庆秀山县相接壤。《可大概况》中记载:“可大乡以可大湖命名,因该地一溪流水量时大时小,山洪暴发淹地成湖,故名可大湖。”这里被誉为酉阳原汁原味摆手舞的发源地,也是土家族文化的聚集地。 流传于可大乡的土家族迁徙摆手舞,是摆手舞中一种以迁徙为主题的原生态家族性摆手舞。关于它的起源,首先要从可大乡的田氏家族论起,关于田氏家族,原籍山东,相传秦朝时期“天下田姓皆为一家人”,而居于齐国的田氏一族则为天下田姓之人的统领。秦始皇统一六国,齐国被灭。田氏家族在战乱中开始逃亡,从山东到陕西,再到山西,而后又返回陕西,经江西到达湖南的沅陵县,最后于酉水河上流的可大乡安顿下来。在这途中,官府大肆剿灭田氏家族,田氏家族的祖先田飞虎,田万虎二人威勇无比,为了保护族人与官兵抗衡,最后在战乱中壮烈牺牲。当族人在酉水河畔安定下来之后,为了祭奠二人,在过“赶年”之冬,便在摆手堂用猪头、牛角设香案举办祭祀活动。祭祀之后便开始跳摆手舞、唱“苦根歌”,歌词是整个田氏家族在迁徙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艰辛,所以他们称之为“诉苦”。摆手舞的基本动作都是表现土家族人民生产劳动的全过程,家族性的迁徙摆手舞由此而来,由家族世世代代传承,表现家族迁徙历史。土家族被称为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摆手舞是唯一可以考证土家族历史文化的载体。然而这样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也曾经历过历史的“洗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一种祭祀活动,所有关于摆手舞的活动都被视为“牛鬼蛇神”,因此摆手舞活动大量减少,服装道具也被大量破坏和销毁。也正是因为那一段特殊时期,可大乡最初的摆手堂被销毁,至今仍没有被重建。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摆手舞才逐渐开始复兴。 二、艺术特色 (一)叙事性舞蹈动作 迁徙摆手舞主要表现土家族人民生产劳动全过程与迁徙过程。舞蹈动作都提炼于土家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因此,舞蹈动作都比较原始、质朴,观赏性都不强,相对更具叙事性,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为了记录迁徙过程与生产劳动生活过程中的某一个动作,一套完整的舞蹈就是一部活的史诗了。迁徙摆手舞不分单、双摆手,舞蹈动作根据可大乡摆手舞传承人田景银老师表演与口述,共有九个基本动作,分别是“摆手”、“祭菩萨”、“观音坐莲”、“状元踢死府台官”、“螃蟹上树”“叫花子烤火”、“抖虱子”、“骑马射箭”、“墨鹰展翅”。其中前三个动作是表现祭祀,“墨鹰展翅”、“螃蟹上树”表现农事,其余动作均是叙述祖先迁徙过程中的事件。 据传承人田景银老师口述,田氏祖先在迁徙过程中,行至湖南元林县,族人中有一家为十兄妹,辈分最小的姊妹当时考上了状元,家族准备修建房屋,但当时官府认为田氏家族没有资格修建房屋,于是这十兄妹就和官府的人起了争执,双方拳打脚踢。“状元踢死府台官”就主要为了记叙这一件事。动作主要是:双手分别插于腰间,右脚向右迈出一步,左脚膝盖呈45°弯曲朝右前方踢去,同时右脚自然踮起。依次交换左右脚重复动作四次为一组。在最后一次以左脚为重心最后踮脚时插于腰间的双手呈拳头状向左前方推去。 “叫花子烤火”主要是为了记叙在迁徙过程中,族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围在一起烤火的场面。动作主要是:左脚与右脚脚跟呈外八字半蹲马步,两手手臂向前呈环抱状,掌心向下,成烤火状。 “抖虱子”是叙述在迁徙过程中,族人们因为居无定所常年随地而卧身上都长满虱子,由于环境恶劣,处境艰难在忍受不了虱痒之后就只得全身抖动企图抖落身上的虱子。动作主要是:左脚向左跨一步,身体向左倾斜,双手平放于腿两侧,掌心朝外,双肩跟随节奏上下颤抖,右脚上前与左脚靠拢。 (二)独特性舞蹈音乐 “舞蹈和舞蹈音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无法分开”。关于摆手舞的伴奏音乐,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一般原始流传下来的大多都比较古朴、简单,伴奏乐器也比较单一。迁徙摆手舞伴奏音乐也是最原始的,没有复杂的乐器与旋律,伴奏乐器只有一个高0.65m至0.85m左右的大鼓与直径0.65m至0.85m左右的锣。全曲重复一条节奏:“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节奏庄重平稳、奔放豪迈,通过均匀的节奏型、有规律的强弱变化与摆手舞豪放豁达的舞蹈动作相衔接,锣鼓又通过不同的鼓点控制着舞蹈动作、队形以及情感的变化。据传承人田景银老师口述,这种伴奏也是跟随摆手舞一起由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至今没有变化过。至于为什么选用这种独特的节奏,是因为这种节奏与当时祖先在迁徙过程中行走的节奏十分相像,所以用这种节奏与摆手舞相配。仔细揣摩这一条节奏,再联想到当时田氏家族在战乱中由北向南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的迁徙过程,确实如同当时土家族人们在前进中沉重的步伐,二拍子的“强弱、强弱、……”好似已经筋疲力竭的土家人左脚迈出重重的一步嵌在泥沙里,右腳借着左脚的力缓慢地向前移动一步,此时已经完全失去力气的双腿只能轻轻地向前挪动一小步,就像这样,土家族人们一步一步走向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那一片静土。 (三)歌、舞、乐相融的表演方式 在可大乡田野调查期间观察到,迁徙摆手舞在表演过程中,伴奏乐器“鼓”是至关重要的表演道具。在舞蹈过程中,由“掌鼓师”站于摆手堂最中心处通过击鼓敲锣来指挥舞蹈的进行。由于摆手舞在表演过程中人数众多,导致摆手舞圈数不止一圈,鼓点的重音也控制着每一圈的“摆手”、“下沉”与“屈膝”。而鼓声伴奏也为活跃演出现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舞蹈跳到尽兴处,土家族人们心血来潮,不禁想起家族的艰难迁徙史,还会伴以“苦根歌”来表达自己缅怀家族历史,纪念祖先的哀悼之情。“讲苦根来,唱苦根啰,讲起苦根有原因。说起土家人过去时,土家族人泪淋淋……”“苦根歌”歌词生动简朴,曲调是传统的五声羽调式,旋律缓缓而叙,优美动听。据酉阳文化馆邹老师介绍流传下来的“苦根歌”已经不多了,保存下来的都陈列在文化馆内,如今在可大乡会唱“苦根歌”的也仅仅只有几位传承人。而摆手舞的这种歌、舞、乐相结合的表演方式早在古代文人所作的竹枝词中就已有体现:“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也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