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李时珍和他的本草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版2010年3期 佚名 参加讨论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家族中人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李父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但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十四岁中秀才,以后九年中,李时珍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并向父亲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材,搜集到大量的资料;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从宫廷中获得了大量的民间本草信息,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这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后来,他有可能看到了明代官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这促使他意欲编著一部能超出此书的新本草专著。而在太医院的工作环境是不可能实现他的愿望的,加之他本就淡于功名荣禄,所以在太医院任职没有多长时间,李时珍就托病辞职归家了。在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书籍八百多种,历时近三十年,终于在他六十一岁那年(1578年)写成《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一千零九十四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七百九十八种,所收药物中有三百七十四种为李时珍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极大地促进了后世药物学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