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中西鬼节待遇不同:传统节日能再火起来吗?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北京晨报 佚名 参加讨论
10月31日,很多中国都市里的年轻人过了一个火热的万圣节前夜,从明星到普通人,从公园到学校,从老师到学生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戴上鬼脸面具,提着南瓜灯走上街头,休闲、游戏、逛街、聚会、搞恶作剧,甚至有一些幼儿园组织万圣节活动,小朋友们交换糖果,互相恶搞等。 
    11月1日是万圣节,被称为西方的鬼节,近年来在中国的城市中逐渐流行且越来越火,各路商家也推波助澜,提前很多天就打出了万圣节的旗号,戴着鬼脸面具的模特林立于商场之类,各种万圣节贴图、海报,南瓜灯、鬼怪玩具等充斥大街小巷,节日尚未到来,气氛早已炒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万圣节后第2天的11月3日,正逢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四大鬼节之一的寒衣节。相对于万圣节的火热,寒衣节却冷冷清清,除了个别摆摊出售冥币之外,就是夜晚一些上街烧纸的人群。
    传统节日冷清,而洋节热闹的情况其实早已有之,也已经有不少学者和批评者表示担忧。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其实这种现象也能理解,近百年来,中国在现代化路上,不断地学习和抑制现代文明中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等,风俗习惯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今天的文明,已经是一个中西融合、交汇的文明,有人过洋节,也有人穿汉服,这些都很正常。”
    文明的进程
    尽管很多传统的东西在民间仍有留存,甚至深层次的影响仍旧无处不在。但同时,150多年的西风东渐,同样也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因此,一边有人过洋节、一边有人穿汉服,这都很正常,也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来变化的一个结果。
    北京晨报:刚刚过去了一个热闹的万圣节,随后的寒衣节却很冷清,同是鬼节,中西节日的情况截然不同,洋节火热也引起了不少议论,在您看来这是否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
    杨阳:其实洋节热闹的现象可以理解。对于传统节日的担忧也同样可以理解。传统时代的中国文明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明,基本上是自我发展、自我成熟、自我演变的一个文明体系。这可能和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有关系,西面是横断的喜马拉雅山,东边大部分是大海,北边是草原游牧民族,再往北是寒冷的西伯利亚,所以早期的中国和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文明之间的联系,大体上是依靠丝绸之路达成的,众所周知,丝绸之路非常艰苦,一次这种联系也是零星而片段的,难以形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交往。因此中国文明的演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演进过程,有它自身的演进逻辑,又在长期的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形态,从意识形态到风俗习惯,各个方面都是自成习俗。人们也会享受这种自给自足的演变之下所形成的文明的种种方面,节日也是其中一种。
    北京晨报:这样的独立性现在不存在了?  杨阳:近代以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移植现代文明的过程,移植它的价值系统、知识系统,乃至和现代文明相关的思维方式。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150多年间,现代文明的种种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而传统的中国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已经面临解体了。尽管很多传统的东西在民间仍有留存,甚至深层次的影响仍旧无处不在。但同时,150多年的西风东渐,同样也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因此,一边有人过洋节、一边有人穿汉服,这都很正常,也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来变化的一个结果。
    一边是热闹的洋节,一边是冷清的中国节日,大体上同样类型的节日,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遭遇。
    鬼节,这个词在数十年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们中间,说起来总有些理不直气不壮的感觉,但为什么万圣节能够成为年轻人的狂欢节日,而中国的鬼节却少人关注呢?同样是类似的节日,年轻人又为何去此而就彼呢?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表示:“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都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带有一些宗教性的关怀,形式上也和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人过节,多是全家团聚,而洋节则有很多是可以和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一起过的。因此,年轻人更加接受洋节也是正常的现象,传统节日在这方面,很难比得过洋节。”
    人不仅仅是物质的
    这种精神需求,一方面体现在人对超越于现实的终极性的东西的追求,如生命的本质等,这种终极性的追求和探寻,是永不停歇的,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中国还是外国,总会有人探寻这些东西的答案,未来也同样会如此。另一方面,它还体现在人们对纯粹的精神放松的需求。
    北京晨报:万圣节作为一个鬼节,流行于现代社会,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思考,您怎么看?
    杨阳:其实过万圣节的人也未必就是信鬼神,也有人就是寻个由头放松一下自我,在西方,万圣节的时候可以随意地开玩笑、恶搞别人,很轻松。我想中国人过鬼节,其实开心的成分更大,大都市生活的人们,普遍压力非常大,生活紧张,整天为了生计奔波,有这么个机会,放松一下紧绷的精神,也是一个不错的事情。
    北京晨报:鬼神之类,往往总是和迷信相关,今天鬼节的流行,是否也说明,物质世界以外的东西,其实也有其存在的理由?
    杨阳:人类虽然是动物,但又不仅仅是动物,不同在于人有双重的需求和本质,如恩格斯所说,人来源于动物,有动物本能的需求,同时人又有超越于物质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一方面体现在人对超越于现实的终极性的东西的追求,如生命的本质等,这种终极性的追求和探寻,是永不停歇的,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中国还是外国,总会有人探寻这些东西的答案,未来也同样会如此。另一方面,它还体现在人们对纯粹的精神放松的需求。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需要有完全放松精神的机会。万圣节也好,其他的节日也好,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人们总是会喜欢和认同。比如古希腊有两种节日,崇拜两种神,一种是和理性相关的,一种是比较感性的。中国传统时代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西周。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理性和感性总是有各自的追求,它们并不相悖,而是相成。
    万圣节为什么会火?
    实际上,很多舶来的节日在炒作上都是比较容易的,比如万圣节,也不需要全家团圆,也不需要什么不容易达成的条件,大家上街,和朋友聚聚,吃个饭、逛逛街,有心的戴个面具之类的,一般的逛逛也没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商家的炒作和推动,就很容易吸引年轻人一起参与进来。
    北京晨报:万圣节的火热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杨阳:从大背景上来说,现代化的道路上,各种文化日益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和倾向,有人喜欢传统的节日,也有人喜欢和现代文明一起进来的节日,这都很正常。第二方面,现代节日,特别是舶来的节日,被很多人认可和喜欢,往往也和商业炒作有关。实际上,很多舶来的节日在炒作上都是比较容易的,比如万圣节,也不需要全家团圆,也不需要什么不容易达成的条件,大家上街,和朋友聚聚,吃个饭、逛逛街,有心的戴个面具之类的,一般的逛逛也没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商家的炒作和推动,就很容易吸引年轻人一起参与进来。
    北京晨报:洋节容易被国人接受是否也是一个原因?
    杨阳: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变得越来越宽容,不同价值、不同观念、不同思维、甚至是不同的习俗,都能够被轻松地容纳进来,这其实也是社会在发展和进步的一种表现。就如舶来的各种节日,也没有什么价值上的抵触,也没有什么思维方式上的相悖,大家不讨厌,自然也就接受了。现代生活紧张而有序,人们平时压力很大,为了事业、生活、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诸多问题所困扰,焦虑感很强,也需要有机会寻求内心的平衡,再加上商家炒作,自己本身也不排斥,这样洋节的火热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传统节日为何冷清?
    传统节日因为其功能和仪式与现代的洋节不同,因此除了春节、中秋等特别受国人重视的节日之外,其他许多传统节日不太容易炒作起节日的气氛。实际上,即便是春节、端午、中秋等,商家更多的重点在于各种特别的家庭用品,食品、衣服、特殊物品等。
    北京晨报:除了春节等几个重要的节日之外,我们很多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冷清,为什么会这样呢?
    杨阳:整体上来说,中国人还是比较注重传统节日的,比如春节这样的重要节日,从每年的回家潮就能看出来。至于说不少传统节日已经淡化,也确有其事。传统节日的大体核心还是在家庭,人们通过节日享受合家团圆的感觉。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节日还是担任着一种宗教的功能,对于节日的期待,也带有宗教性的关怀,人们在家庭团圆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安慰。这样的节日,它的仪式、活动等大都集中在家庭之中。而洋节则不同,很大程度上,它带有社会性的功能,人们过节和朋友也可以,和家人也可以,甚至和陌生人都可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不少年轻人其实都是和朋友、陌生人一起过节,家庭的感觉不是特别强烈。
    北京晨报:这是否也是商家炒作难有效果的原因?
    杨阳:传统节日因为其功能和仪式与现代的洋节不同,因此除了春节、中秋等特别受国人重视的节日之外,其他许多传统节日不太容易炒作起节日的气氛。实际上,即便是春节、端午、中秋等,商家更多的重点在于各种特别的家庭用品,食品、衣服、特殊物品等。而公共活动方面则不多,因为很多传统的节日本身在公共活动,或者说社会性上的内容并不多。
    难以现代化的传统节日
    时代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都变了,原来的东西,也许在特别的人群中依旧存在,但是在大的方面,肯定火不过洋节。这也是文化变迁的一种表现,顺其自然就好。如果有特别重要的传统东西,并作为一种遗传加以保护,在特定的人群中保存和坚持也是很好的。
    北京晨报:传统节日能否增加社会性以及更多的公共内容呢?
    杨阳:其实在传统社会中,这方面的内容也并非没有,比如过年的社火、元宵节的灯会、端午的赛龙舟等,这些活动在传统时代,往往都是地方政府、民间社团、会社等在操办,现代社会中,地方的会社、社团已经没有了,政府操办这一类的事情也不多,因此公共活动也就越来越少,当然,政府放手也是正确的,但是民间力量的薄弱,则是传统节日冷清的原因之一。
    北京晨报: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化一直都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您认为如何才能转化成现代化的节日呢?
    杨阳:很难。中国的传统节日,大体上都是和农业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的内容、仪式等是农业社会的时代形成的,年轻人,特别是都市里的年轻人很多并不了解农业社会的生活,自然也就没有太大的兴趣。比如高跷、灯谜、秧歌等,年纪大的人可能还会喜欢和适应,但是要让年轻人喜欢,恐怕不容易。时代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都变了,原来的东西,也许在特别的人群中依旧存在,但是在大的方面,肯定火不过洋节。这也是文化变迁的一种表现,顺其自然就好。如果有特别重要的传统东西,并作为一种遗传加以保护,在特定的人群中保存和坚持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说非要让传统节日世俗化、大众化,再火起来,一方面没有必要,另一方面也不大可能。
    晨报记者 周怀宗
    ■中外鬼节一览
    中国鬼节:中国有四大鬼节,第一是农历三月三,流行于江淮、江南一带,当夜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驱鬼;第二清明节,祭祖扫墓;第三农历七月十五,又名中元节、盂兰节等;第四农历十月初一,名为寒衣节,意为给冥间的祖先送寒衣。
    西方万圣节:主要流行于英语国家,如不列颠群岛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来源之一是丰收庆典,来源之二是回魂还阳。
    ●不请吃就捣乱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孩子们喜爱的节日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装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南瓜灯跑出去玩。
    泰国鬼节:六月中旬,祭祀鬼神,祈求丰收。
    墨西哥鬼节:11月1日称“幼灵节”——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称“成灵节”,这两天通称为“鬼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