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乾隆与避暑山庄诗对 避暑山庄是清朝几代皇帝避暑的地方,是清朝历史上独特的政治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曾演出过诸多的悲喜剧。在这些剧中乾隆皇帝也是出场最多的主角。他十一岁起就跟随祖父来避暑山庄,即位后来避暑山庄53次,都是每年的五月来,过完他的生日(八月十三)后到围场行猎二十天,九月返回北京,时间达四个月。这样算来他执政的六十余年中竟有二十年是在避暑山庄度过的。他每次来避暑山庄都有全套的办事机构中的大批官员随行,这期间所有政务都在此处理。故此,乾隆时期发生的许多大事都与避暑山庄有关。乾隆皇帝在历史上是有着卓越贡献的,他善骑射,懂军事,主持过许多重大的军事行动,特别是“西师”,消除了新疆准噶尔部的割据势力,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最终解决了祖父与父亲几十年没能解决的国家统一的问题。他为了巩固大清江山,用心团结边疆各少数民族,亲自过问赏赐礼品,在山庄外围修了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等八座不同风格的庞大的寺庙群,供不同信仰的民族前来凭吊。 乾隆是个多才多艺的君王,他会满汉蒙等多种语言,对汉族的传统文化也有独到的研究,他能诗能文能画,一生写诗四万多首,文章一千多篇。在避暑山庄流传着许多乾隆皇帝及有关大臣的故事、民谣和对联。这些故事、民谣与一般的民间歌谣不同,多以作诗和对对的形式出现,内容上很少设及他的“文治武功”。大都是生活中的趣事,遇景题诗,或逢人对句。幽默诙谐,机智灵活,极富个性化,从这里我们可以从侧面对乾隆皇帝有个生动形象的了解,确是独具特色的。在这些对诗的故事中,君臣对句的偏多。乾隆皇帝善体民情,住在避暑山庄期间,常带大臣们微服私访。不管是遇景还是遇人,心血来潮就要出上一题,让身边的大臣来对。这些诗对大概可分三类。 1.观景生情,出句求对。 如王韫华搜集整理的《乾隆诗联传说》中说:一日朝中无事,乾隆约三朝元老东阁大学士刘统勋到山庄各处游幸。走到热河泉边忽出一联“热河泉畔看热河,始知热河泉中出。”并请刘统勋对下旬。刘统勋看见旁边的烟雨楼,答:“烟雨楼头观烟雨,顿觉烟雨楼边生。”之后二人在河边观舟,乾隆又出:“客上水中舟,舟中水上客。”刘统勋想起了远处的大佛寺,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在木兰围场行围时,乾隆看到草地上盛开的无数金莲花,多有感慨,随口吟道:“塞上黄花恰似金钉钉地。”然后让纪晓岚对,纪晓岚想了想就对了句:“京中白塔犹如银钻钻天。”. 这些词句都很工整,文雅,又有浓浓的诗意,给人以较强的美感。乾隆出对也有游戏或粗俗一些的,象是与对方开个小小的玩笑,却是别有味道。如民间老艺人杨志民讲述的《刘墉与皇帝对对联》的故事说,乾隆与刘墉登“四面云山”亭上观景,见山庄对面的半壁山,山石裸露,大大小小,灵机一动,就出了一句:“半壁山,山中石,稀烂棒硬。”让刘墉对,刘墉一时不知如何答对。往东一看武烈河水,滚滚东去,不觉句上心来,忙对:“武烈河,河内水,翻滚冰凉。”乾隆接下又指武烈河边的罗汉山与南面的僧帽山戏说:“罗汉光头,为何不带僧冠帽?”刘墉联想到远处的天桥山答:“拐李腿瘸,焉能走过天桥山?” 这句诗虽词粗俗但对得也算精妙。只是刘墉这联稍有欠处,“拐李”虽与“罗汉”相对,但“罗汉”指的罗汉山,乃城中一景,而“拐李”虽字面相符,却无实地实景可录。虽有欠处,但此联实在难对。据说后来不少文人学士争相为此联续对,终未有满意之作,刘墉对得上来也算是不错了。 2.命题对诗,个性鲜明 在流传于山庄的君臣对诗故事中,风趣幽默,其中极富人物个性。或直或曲,一目了然。因传说中把和坤说成献眉取崇的奸臣,刘墉是清正廉洁的好官,所以,诗对中褒刘墉的多,贬和坤的也多。或褒或贬,皆人木三分。如潘树芬搜集的《君臣对对》的故事中说,乾隆给和珅出了一个对: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和坤想不出来就去问刘墉,刘墉正在菜园里,就说:“黄瓜高,茄子低,冬瓜东,西瓜西,”和坤记住了,第二天上朝时就说给乾隆,乾隆听了直皱眉,什么茄子冬瓜的,就又让刘墉对,刘墉说:“君为高,臣为低,文在东,武在西。”乾隆很高兴,赏了刘墉。事后和坤埋怨刘墉,存心出他的丑。刘墉说:“你问我时我正在种菜,谁让你到殿上来种菜呢?”。 又如陆羽鹏搜集的《君臣对诗》说乾隆带刘墉和坤二入来到热河街头,人很多,热热闹闹的,一片太平景象。乾隆让二位做诗,描绘此景。和珅说:“街景繁华盛世天,仰仗当今圣主贤。纵观百业生意旺,极乐万千女和男。”乾隆觉得有些不雅,又叫刘墉做时,嘱:“不用女、男二字”。刘墉当即吟道:“请君龙目看仔细,井市只有两兄弟。长兄名字称魏明,二弟人名叫魏利。”这诗是用谐音的方法作诗,魏明、魏利,是指人们整日忙碌奔波,无非是为名为利而已。此诗深刻,意在揭示世人生活中追名逐利的现象。但字面却含而不露,足见手笔之高。观和珅与刘墉二人的诗也同时感受到他们的不同的人品及性格,一位献媚取崇,一位幽默刚直。 3.遇事对诗,寓教于乐。 乾隆身边大臣中多机智善辩之才,乾隆贵为皇上,既好与群臣开个玩笑,又要保持身份的尊贵。而大臣们在乾隆面前,既应抒发观点,适时进谏,又须防皇上迁怒,应答时非常小心。于是,许多对句就采用了含蓄的方法,寓意其中,充满着巧妙与机智。据说乾隆是个“风流才子”,有些贪恋美色。一天刘墉跟随他出访,在大佛寺门口,见他看着一位美貌少妇发呆,便觉不妥,故意问:是否凝思佳对?乾隆脱口道出“大佛寺前,竟有千娇佳妇。”说罢催刘墉对下联。刘墉觉得该打消他这个念头,就在对句中说“小家碧玉,俱属万岁臣民。”乾隆明知其用意,虽有些不悦,却也收回心思移开了脚步,细思这个对句确也是对得十分精妙。 4.遍题联语,关注百姓。 乾隆皇帝善于体察民情,关注农事,盼雨望晴,收成丰欠等,这在他的诗作中多次出现。如“去今政绩如悬鉴,时为苍生咨惠鲜”说得是要常以古今贤臣政绩为鉴,时时为百姓施惠谋利。“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这里“敝衣粝食”是指破衣粗米,“龙团风饼”是指进贡的好茶。意思是百姓们粗米、破衣尚不得满足,自己品名茶也觉无味。而避暑山庄流传的乾隆吟诗做对的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和普通百姓一起题诗作对的,更生动形象地体现其“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思想。 如高久武搜集的《乾隆与樵夫》对吟就是一例。说是乾隆出访,听见一樵夫唱歌:“手执板斧砍柴忙,翻山越岭把歌唱,莫笑山民风霜苦,赛过金殿做皇上。”乾隆想这人好狂,就想考考他,随口出了一联:“一塔巍巍,九级四面八方”。樵夫想了一会,手儿摇了摇,乾隆看不出,愣了一下。那人说:“只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乾隆皇帝便感叹村夫中也有能人。 乾隆不但与樵夫对句,就是八岁的小童,他也很有兴致出对。朱彦华采录的《点状元》就是一例。说得是一日乾隆与刘墉微服私访,走进一户人家,见一小童在竹桌上临帖,字儿如笔走龙蛇,很有气魄,想试试他的才华,就出了一联:“水酒凉一点两点三点。”那孩子立即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乾隆很惊讶,随口说,真是状元之才。那孩子忙磕头谢恩,也就了天下第一的童状元。 孔宪科搜集的《乾隆给鞋匠写对联》说得是一年腊月二十八,乾隆私访中遇见一贫苦鞋匠,家里没贴春联。乾隆就主动给他写一副:“锥锥锥出穷鬼去,拽拽拽进福神来。” 李国粱搜集的《裘翠楼与留霞亭》,说得是乾隆在一家名叫裘翠楼的饭庄吃了饭,觉得味道极美,走时,主人求联。他就题了“名镇塞外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州。” 流传在避暑山庄的这些对诗故事和诗联中虽没道出乾隆皇帝“十全武功”的伟绩,却从一个角度上看出了他的人格与个性,以至音容笑貌都展现出来。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不失为一个开明有为的君主,有歌谣赞:“乾隆爷,爱私访,脱下龙袍换便装,大街小巷走一趟,贪官污吏遭了怏。” 当然乾隆皇帝在扩建避暑山庄,修外八庙的本身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耗去大量资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起一些民怨。有民谣反映出这方面的情况。如于广从一玩鸟老人那搜集的《金银堆成八大处》是这样说的:“皇帝老子真叫富,金银堆成八大处,能工巧匠回家转,身上披块破麻布。”这里八大处指外八庙。乾隆执政的后期也是清朝由极盛转衰的开始,这里有其坚持大国的尊严,闭关锁国的原因,因为他在提防欧洲势力侵扰时,也拒绝了其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人。另一方面大兴土木,修景观,建陵墓,毁了大量的资源,加剧了百姓的贫困,百姓生怨也就不足为奇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