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关注夫子庙民俗文化,一定要介绍下南京特有的民间曲艺——白局,它已濒临失传,目前南京白局的传人还不足十人,且都已届花甲之年。”白局研究者陶基富如是说。 记忆:门板被卸下演白局 “上世纪40年代,我们老宅两扇硬实的大门板也被人借走搭台演出白局呢!”71岁的陶基富介绍,那时,他们家住在门西一带,每逢盛夏,常有不少白局“玩友”三五成群聚在屋外,与纳凉的人们一起自拉、自唱、自乐,引得路人驻足听唱,间或还有江宁、六合、江浦等地的白局艺人,走街串巷演唱。到农历七月盂兰会期间,更盛况空前。傍晚,城南大街小巷,人们携带板凳,摇着蒲扇涌向场地,“孟姜女”、“小放牛”、“机房苦”等曲目让人们听得津津有味,连夏日的暑气也忘却了。 陈毅登门请“白局” 据了解,老革命家陈毅也和白局有着故事。抗战期间,南京白局艺人严洪亮一家来到茅山地区,当时陈毅领导的新四军在这一带打了个大胜仗,有人提议请严洪亮演唱白局为祝捷大会助兴。陈毅军长亲自登门拜访,当时严正在家忙着修理农具,见状,感到很局促,答道:“南京白局是小段子,哪能登大雅之堂呢?”陈毅再三盛邀,终答应。严洪亮演唱了“金陵四十八段景”等拿手曲目,博得了阵阵掌声。 历史:织锦工人创造白局 “白局是正宗的‘南京制造’!”从1960年开始,陶基富已研究了40多年的白局,目前正为秦淮区文化局编写有关白局方面的资料。据陶老介绍,白局是南京地区特有的民间曲艺。明清时期,云锦工人大多居住在夫子庙地区及周围,在沉重烦闷的劳动过程中,他们自娱自乐哼唱“三言两语”式的小曲,随着丝织业的发展繁荣,丝织工人间传唱多了,这种小曲也逐渐转变为曲牌蝉联说唱的曲艺形式,但这种表演多由机房工人在业余时间进行,不收费用,所以就叫做“白摆一局”,简称“白局”。到了清朝末年开始出现了专业的白局班子,开班授徒,演出形式日益丰富,为区别于不要钱的白局,这一行当被称为“红局”。 现状:濒临失传 “可以说,南京白局是云锦的附属产物,但它却没云锦那么幸运,作为南京惟一的地方戏曲,正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据统计,白局的传人目前只有10人左右,年龄都在60岁以上。”陶老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南京市总工会牵头成立了南京市白局曲剧团,从丝织厂抽调了一批白局老艺人,又选调了几名文艺工作者,招收学生,开始对白局进行系统的抢救、挖掘、整理与创作,南京白局曾经一度繁荣,可惜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白局曲剧团被迫解散,此后一直没有恢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