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透视时代变迁中的相声嬗变 传统相声复兴了吗?(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人民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相声为何不逗笑?
        对相声本性的认识分歧
    “现在的相声不好笑”,“我觉得除了不逗笑,一切都挺正常的”……类似这样的批评在近些年的媒体和网络上已经屡见不鲜。虽然在历届相声大赛和春节联欢晚会中涌现出的新作品为数不少,但能让观众记住的并不多。“不逗笑”已经成为相声衰落的另一表征。
    其实,相声“不逗笑”的问题并非今日始。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类似问题就已出现,虽然时代背景完全不同,但这两次关于“不逗笑”的讨论都涉及如何认识相声的娱乐和教化功能之间的关系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与旧相声的改造同步,相声界涌现出一大批歌颂新时代、新社会的作品,虽然不乏像《昨天》、《婚姻与迷信》、《妙手成患》、《买猴儿》、《开会迷》等优秀之作,但不少作品止于肤浅的歌颂,语言、情节、人物过于死板,缺乏喜剧性和幽默感,当时就有观众说“今天的相声不招笑”。相声大师侯宝林根据传统段子《五红图》整理的《阴阳五行》演出后大获成功,老舍在分析其成功原因时指出:“今天的相声比解放前干净多了,健康多了。可是,这不应解释为相声可以放弃招笑,表演者睁着眼睛背诵政治论文,听者紧张地边听边记笔记。不该这样。相声总该是相声,它说多么高深的道理,也须以幽默出之,使之在笑声中领悟,潜移默化。”遗憾的是。这种对相声艺术的深刻见解在50年代后期随着极“左”思潮的泛滥而湮没无闻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教育性、战斗性的过分强调遮蔽甚至否定了相声的讽刺与幽默特性,许多相声沦为廉价的宣传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声才再次焕发生机,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优秀之作如《不正之风》、《如此照相》、《霸王别姬》等作品一时风靡全国。
    但进入90年代,对“相声不逗笑”的批评再次出现。有人把这次“不逗笑”的原因归咎于电视,认为“电视相声”的出现破坏了相声的创作、表演规律,相声为了适应电视晚会不得不“削足适履”,电视节目严格的审查制度使相声难以充分发挥其讽刺性,相声回归剧场就是对“电视相声”的纠正。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认为,这种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不应让一种媒体来为相声的艺术荣辱负直接责任,影响相声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相声界自身。他说:“与80年代相比,相声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社会现实的敏锐关注,难以抓住全国人民都关心关注的问题,直接反映老百姓喜怒哀乐的作品少了,大家才会觉得相声不逗乐。”
    进入21世纪,社会的文化环境更加开放、宽容和多元,但在市场压力下,对纯粹娱乐性的追求也使部分舆论认为相声除了逗乐之外不应再承担其他功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郭德纲的看法,他说:“想当年清朝末年相声是干吗使的,不是为了讽刺人,不是为了教育人,不是为了歌颂谁,什么都不为,就是为了活命。说相声的人是为了活命,观众是为了找乐。我们的节目更注重的就是一个娱乐性,就是让人开心。”
    不可否认,郭德纲的看法是对以往过分强调相声的教化功能的纠偏,他的表演也因娱乐性强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但是这种观点如果推向极端也是一种矫枉过正。吴文科说:“将相声的本质归结为就是娱乐,是一种无知。”他认为时下的相声之所以创演低迷、苍白乏力,根本原因是内容苍白乏味,形式无所附丽。他呼吁,相声和一切的文艺创演,必须在娱乐的同时,注重认识、教化和审美等等的功能与作用,在给受众提供娱乐服务的同时,帮助和引领受众。通过强健思想内容的精神与筋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赢取受众的青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