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以“马蜂窝”比喻令人避而远之的危险,而西南地区的傈僳族村民却想方设法地要找到马蜂窝。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有80%的傈僳人家饲养各种野蜂!更令人吃惊的是,村民竟将头发丝拴在野蜂身上,借此找到蜂巢。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傈僳族又为什么要捕养野蜂呢? ▲▲傈僳人与野蜂的渊源 关于傈僳族捕养野蜂,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对傈僳族夫妻在野外烧马蜂包,结果蜂蛹的香味引来人熊婆(又名“山魈”,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将夫妻吃掉,人熊婆还找到他们的家,把二人的儿子也吃掉了。所幸这家人的女儿被天上的月亮婆婆所救,接到天上织布去了。从此以后,为了安全,傈僳人便将马蜂取回家喂养。 果真像传说中那样,傈僳人是为了躲避野兽才把马蜂取回家喂养的吗?野蜂又能否饲养呢?为此,记者联系了四川德昌傈僳学会会长李文华。 李文华说:“据我所知,德昌傈僳族养的蜂种有15种,除了蜜蜂外,都是野蜂。蜜蜂采花人们取蜜,而野蜂食昆虫,人们取蛹。”李文华是土生土长的傈僳人,他在德昌县城开了一家百货店,店门口上方挂了一个偌大的马蜂包,经常惹得路人驻足观看。 马蜂离人这么近,难道没有危险吗?李文华说:“你不招惹它就行了,马蜂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好多人去捅蜂包或者用石块打蜂包,才引起马蜂攻击。我们这儿家家都养过蜂,没人怕它们。”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副所长彭文君告诉记者:“蜂是昆虫家族中最为庞大的群体之一,主要有胡蜂科和蜂族两大类。被称为马蜂的大型蜂都叫黄蜂,属于胡蜂科。在中国境内生活着200多种胡蜂,川滇两省就有120余种。” 传说归传说,至于为什么捕捉野蜂,李文华说:“大多数捕蜂人是喜欢捕捉和饲养马蜂的方式,这是傈僳族天生的一种喜好。”目前,德昌县80%的傈僳人家都养有各种野蜂。李文华介绍说,以前因为经济条件差,傈僳人养蜂主要是取蛹食用以维持生存,或招待尊贵的客人。现在蜂蛹能卖钱,促使众多傈僳人发展养蜂这一产业。 为了记录下神秘的捕养野蜂手艺,李文华正在拍摄一部名为《傈僳人养蜂传奇》的专题片。由于蜂类从开春到10月间有不同生产过程,因此拍摄活动要持续几个月。 ▲▲不可思议的找蜂过程 傈僳人自古有一种说法:“三只土蜂能杀死一头牛,一窝马蜂能蜇死一个人,一窝黑马蜂能蜇死一家人,一窝小如米粒的细米蜂能杀死一只羊。”即使对象如此危险,也不能阻止傈僳人寻找马蜂的脚步。 寻找马蜂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透过枝叶缝隙直接寻找蜂巢。二是在丛林中听马蜂的声音,然后寻找、跟踪。因为马蜂是往返觅食,在一个地方同时有马蜂进出,表明这附近有马蜂的巢穴。三是逮住觅食的工蜂,用头发拴住马蜂腰,观察马蜂回家的路线,直奔蜂巢。这是只有熟手才能掌握的技巧,必须胆大心细才行。另外,寻找马蜂巢得有相当好的体能和极好的视力,要能在山里跑很远的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