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冯骥才】绵山彩塑记(6)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民俗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真正把绵山的佛教推向繁荣的是净土宗祖师昙鸾。由于他时往绵山聚徒蒸业,开山立派,设坛讲经,盛弘净土,使得绵山很早就成为著名的净土宗的道场。 
    息会覆盖原有的时代特点,使我今天面对它时陷入浑然,犹豫不决,难以断代。特别是有的造像重新装彩之后,表皮的时代感较近,但这表皮后边泥胎的姿态却很古老,这就更难决断它的年代了。例如:云峰寺的一尊菩萨立像(现藏大罗宫),气息古老而沉静,其袒胸赤臂的扮相、丰腴敦厚的面颊,尤其是胯部向左微倾——所谓S型的站姿,竟然带着一些唐风。然而,她只剩上半身了,两条手臂和下半身都缺失了(现在是补上去的),能够深入探讨与论证的重要细节没有了。只能把它断定为宋代。另一尊位于正果寺观音殿的观音塑像,无论娴静的气质、秀美的面容,还是极薄的衣袍,都具有宋代造像的特征(宋代以后菩萨的衣衫变得愈来愈厚)。虽然这尊像经过多次修补与彩绘,历史的岁月感变得有限,但依其极鲜明的气质和衣装的特点,还是把这尊观音像定为宋代。这样的情况在绵山造像中常见,也是古代彩塑断代最难之处。   从中国的神佛造像的历史而论,早期石雕较多。绵山宗教悠久,理应有较多石雕木雕的造像,可现存的几乎没有石雕,连木雕也很少,绝大多数都是泥塑。估计石雕与木雕,易于搬动,多被盗卖。而泥塑造像又大又沉,易于碎裂,并多在丛山深谷之中,很难搬动。故而,这些泥塑的神佛才侥幸遗存下来。   再有,绵山宗教虽屡遭破坏,但其核心区域如云峰寺一直保存一些宗教活动。依稀的香火犹存其中。这些寺庙也就在力量微薄的修修补补中,维持下来。寺中各殿(如石佛殿、明王殿、罗汉殿、马鸣殿、五龙殿等)的造像自然也就留存较多。至于置身于更高山上的五龙躔和李姑岩两处诸殿的造像,则完全是凭仗着高山险阻遗存至今。在近年修成栈道之前,有些地段一直需要攀援铁索才能到达山顶。   在现存的神佛造像中,堪称奇迹的是十五尊高僧与道人的包骨真身像。   在古代,修行高深的僧人与道士坐化后,身体不坏,形神不散,便以其肉身为胎,包塑成像,供人信奉。关于“包骨真身”像的称谓,其说不一,佛教和道教的典籍中都没有确切的说法。佛经中对高僧的遗体有“全身舍利”之说(见于《菩萨处胎经》),但并未指明是被“包塑真容”之像。在佛教历史上的遗存中,最著名的“真身”,要算是禅宗六祖惠能(638—713年)。惠能的真身像至今保存在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被视为佛教圣物。 但他的真身不是“包塑”,而是涂上一遍遍的胶漆与香粉。绵山这里使用泥彩“包塑”真身,是否与山西盛行彩塑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绵山自唐代以来,就有了“包塑真容”的传统,也有“包骨真身”之说。在当地流传的《绵山十景歌》中就有多处直接说到包骨真身。因而这里采用了当地通用的称谓——包骨真身。   这十五尊包骨真身像中,有明确文字记载和物证者是其中的三尊。这三尊都在抱腹岩内的云峰寺中。   第一尊是云峰寺住持田志超。   《续高僧传》载,释志超,俗姓田,同州凭翎人。唐武德五年(622年)至贞观十五年(641年)住持云峰寺暨上方院。春秋七十有一。圆寂后“神色不变,宛若生存”,“太宗礼毕,敕赐空王佛号,包塑真容”(见明正德十三年《抱腹岩重建空王佛殿碑记》)。据传,现此像置于空腹石佛内,供奉在云峰寺石佛殿。   第二尊是焦居士。   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立石的《焦居士真骨碣铭》记载:“居士讳丰,介休上堡里人也。幼嗜浮屠学,寤寐兴居,罔或违念。迨□中岁,信慕弥笃,飘然有遗世心。乃捐妻子,登抱腹岩,礼空王佛持修行之愿。服膺所戒,既精且专,六凿随泯,颢气充而丹田泽,不粒食者累年,而发玄颜赭,体愈宁健,谂寺僧曰:吾夐绝尘虑,当返天真。因敛衽端坐,慨瞑而逝,众以为蝉蜕形骸,神游超升之应,寔中统之壬戌也。阅二十六稔,当至元丁亥,而躯像宛然,备固如昨。孙添虑夫历岁□邈,终归糜蠹,命工塑之,庶乎不朽。”此像在1967年被毁,二十世纪末重塑,将存留的焦居士衣片和骨骼包塑其中,现供奉于云峰寺马鸣菩萨殿内。   第三尊是圆通和尚。   元代人,焦丰居士之外甥。曾与焦居士共同打造攀登云峰山的铁索,为此备尝艰辛。马鸣菩萨殿后有一小岩洞,为其修行处。圆通圆寂后,弟子为其包塑真身。此事也记载于元中统立石的《焦居士真骨碣铭》中。圆通和尚包骨真身像与焦居士包骨真身像同供奉于云峰寺马鸣菩萨殿中。   其余十二尊供奉在云峰山顶正果寺中。   正果寺,在五龙躔,俗称大岩寺、大寺,因位于云峰寺上方,别名上方院。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为安放当时云峰寺的住持师显之师思本和怀德的真身而建。宋代元年间扩修,元九年(1094年)诗人皇甫韶游绵山时,应山僧请求题“正果寺”名。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和1799年(清嘉庆四年)两次重修,专门供奉不同时期功德圆满的僧人与道士的包骨真身像。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年)《修正果寺殿碑记》上记载,当时正果寺内已有十二尊包骨真身像。   正果寺于1940年被日军烧毁,残损甚巨,十二尊包骨真身,大部分都支离破碎,有的外边包塑的泥皮开裂脱落,露出僧衣,乃至骨骸。此后数十年,此处形同废墟,多尊包骨真身像埋在砖石瓦砾中。2001年开发时经过发掘整理,复原真像。在原址上按原始建筑格局修复,分东西两殿。东殿为高僧殿,凡僧人的包骨真身像八尊;西殿为高道殿,凡道士的包骨真身像四尊。修复时,本着修旧如旧原则,有些泥皮脱落,筋骨指甲裸露在外者,亦未用新泥包裹,保持历史的原真性;有的泥皮已失,骨骸不全者,则重塑如新。   由于绵山宗教衰落日久,正果寺荒废尤甚,更有日军焚烧,寺庙中文献资料荡然无存。关于正果寺内供奉的包骨真身像的资料,来自云峰寺住持力正的口头记忆。   力正(1910年—2002年)七岁入绵山云峰寺,十八岁受戒,曾任云峰寺住持,2002年圆寂。力正的师傅悟觉(1895年—1982年)六岁出家云峰寺,拜玄真法师为师。九岁熟读《金刚经》、《空王宝卷》。十六岁出游京津学佛。后归绵山为住持、方丈。“文革”间被赶出山门。1982年病逝,留有《临济宗第四十一代终南万顺山派流悟禅师法卷》和《孤门上宝卷》等。   力正保存有云峰寺和正果寺灯谱的手抄
    及至唐代,另一位高僧田志超走进绵山创立禅林。田志超非凡的事迹被镌刻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所立的《抱腹岩重建空王佛殿碑》上。碑上说大唐贞观年间,长安大旱,太宗向绵山祈雨,志超命弟子将淘米水洒向西方,顿获甘霖。转年,太宗礼佛谢雨至绵山抱腹岩下,恰逢田志超圆寂。空中忽现“空王古佛”四字。太宗便敕封田志超为“空王佛”,并下旨修建云峰寺。这便使绵山宗教更加兴盛。唐开元十一年左丞相燕国公张说撰文的《空王灵验台记》说,那时的绵山已是“朱甍翠桷,浮乎青霭,仙梵青灯,现乎沓冥”。到了晚唐时,绵山拥有“十大寺,百所伽蓝,三藏金经,十堂罗汉,铜钟一鼎,铁索千寻,百尺龙潭,三层凤阁,宾厅八位,客馆千楹……”(见《大宋抱腹岩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大诗人贺知章慕名来游绵山,以诗抒发情怀,这首诗当时就刻在《大唐汾州抱腹寺碑》的碑侧,至今还可以看到。大量的史料可以证实,唐代的绵山已颇负盛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