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这首脍炙人口的《鄂伦春小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鄂伦春族的生产、生活场景,也勾起人们想要认识和了解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 鄂伦春族在1953年下山定居前的漫长历史发展中,长期从事狩猎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有枪支(包括弓箭)、猎马和猎犬等。弓箭和枪支是鄂伦春族人狩猎生产的主要工具。在明末清初前,鄂伦春族人狩猎主要使用弓箭,到17世纪中叶以后,从外界输入了火枪类枪支,弓箭仍然与火枪并用。直到19世纪末,随着与外界的广泛接触,引入较先进的俄式“别勒弹克”等猎枪,才彻底取代弓箭。直到定居时,许多鄂伦春族猎人仍然在使用着这种步枪。 鄂伦春族人驯养马匹,大约有400年的历史。鄂伦春人驯养的马体形虽小,但行动敏捷,跑速快,耐力好,极善于在高山密林之中穿行。适应能力极强,一年四季散放,甚至于无人放牧,照样能找到吃的喝的。就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季,马也能扒雪找草吃,刨冰找水喝。这种马在缺少草料时就可以喂食兽肉,马非常健壮。随着狩猎工具枪支质量的提高及清政府减轻对鄂伦春族猎民沉重的纳贡任务,鄂伦春族的家庭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猎人们便用增加的收入购进部分马匹,再加以精心饲养,马匹数量有了较快的增长,明末清初发展最快,到1931年前后,马匹的数量达到高峰。 猎犬是鄂伦春族人狩猎生产中的重要助手。鄂伦春族人一直过着游猎生活,养犬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狩猎工具落后的年代,猎犬是不可缺少的助手,就是在生产工具先进的今天,它仍然是猎民的忠实守卫者,在狩猎的过程中一旦遇到猛兽的袭击,猎犬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去与猛兽搏斗,救出主人。(侯建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