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阜大街西起阜成门,东至朝阳门,总长度7.45千米。在这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上,儒教的帝王庙,释教的隆福寺、广济寺,道教的大高玄殿、延福宫并存;中国的传统寺庙建筑,尼泊尔风格的覆钵式白塔和哥特式的西什库教堂建筑并存;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朴实无华的北大红楼、庄严规整的孚郡王府与美术馆等现代建筑并存…… ![]()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5期(3月上) 近日,历时两年编写的北京“十二五”规划(草案)出台,草案提出要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再现朝阜大街美丽景观。几百年来,朝阜大街与北京的中轴线交叉,形成的一轴一线撑起了北京的历史文化骨架。 朝阜大街最早形成于元代,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大巨刘秉忠等人营建一座新的都城。在审慎地选择了新的水源地之后,一座形制规整的巨大城池在金中都东北郊外修建起来,这就是元大都。元大都面积北至今天的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都城的街道和胡同都是横平竖直的棋盘形,每座城门里都直对一条大街。那时的平则门(明代改名为阜成门)和齐化门(明代改名为朝阳门),分别在都城的东西两侧,两门之间的道路却不相通,以太液池琼花岛为中心的皇城横亘中间。这种布局一直延续到清代的终结。 1931年故宫博物院北门道路(即景山前街) 打通,朝阳门内大街与阜成门内大街最终贯通。20世纪50年代起,朝阜大街上的牌楼逐渐被拆除,道路不断被拓宽,逐渐形成今天的面貌。 朝阜大街西起阜成门,东至朝阳门,总长度7.45千米。在这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上,儒教的帝王庙,释教的隆福寺、广济寺,道教的大高玄殿、延福宫并存;中国的传统寺庙建筑,尼泊尔风格的覆钵式白塔和哥特式的西什库教堂建筑并存;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朴实无华的北大红楼、庄严规整的孚郡王府与美术馆等现代建筑并存??老舍曾经称它为北京最美的街道。 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建筑大师的杰作 阜成门向东一千米左右,就能看见著名的妙应寺白塔,这里是辽国南京城的北郊,辽塔毁于战火。到了元代,人们在地下发现了释迦牟尼的佛舍利。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这里重建一座喇嘛塔。 在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白塔建成,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这一年,忽必烈登上塔顶,命人开弓向四面各射一箭,划出16万平方米的面积,下令以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寺院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落成,因位于大都城西,所以又称作西苑。这里成为元朝的皇家寺院,也是百官习仪和译印蒙文、维吾尔文佛经之处,明代改名为妙应寺,因为寺中有通体透白的舍利塔,民间又俗称白塔寺。 清代中后期,僧人们将配殿和空地出租,并逐渐演变为北京城的著名庙会之一,北京民间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习俗。寺中有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佛宝殿等大殿。塔后有四棵元代时的古楸树,寺内的高僧历来视其为佛门圣树“菩提树”。1966年“文化大革命”,寺内喇嘛被遣散,大门和钟鼓楼都被拆除改建为商场,其他地方也被机关单位占用,大量文物遗失或被损毁。 历代帝王庙:皇帝牌位被当成小板凳 历代帝王庙位于现在的阜内大街131号,与妙应寺近在咫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间曾经大修过两次,是全国现存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祭祀历代帝王的皇家坛庙。 明太祖朱元璋创建明朝之后,于洪武六年(1373年)在南京建造历代帝王庙,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每逢祭祀历代帝王,或是遣官去南京帝王庙,或是在北京先农坛与“五岳四渎”同祭,既不方便又不够庄重。嘉靖九年(1530年),皇帝接受官员廖道南的建议,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原保安寺旧址另建新庙。 “文革”中,帝王庙中文物丢失殆尽。1972年帝王庙成为159中学校舍,所有的木制牌位都被两两捆绑在一起,当成小板凳,供学生们开会时使用。2000年,帝王庙修缮工程启动时,西城区政府曾悬赏50万元征集牌位和祭器原物,结果一无所获。 北平图书馆:《四库全书》曾是镇馆之宝 沿着朝阜大街,过西四转角楼一直向东,就踏上了北京著名的文津街。西四是当年慈禧太后赴颐和园的必经之路,为了保卫她的安全,街角建了角楼,屯兵保卫。文津街是北京最短的一条大街,东到北长街北口,西至府右街北口。 文津街名字的来历和位于街北的国家图书馆分馆关系密切,国家图书馆分馆的前身是建于清代位于鸦儿胡同的京师图书馆。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 馆中镇馆之宝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这部书从筹备到完成,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收录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大约有九亿九千七百万字,手工抄写共七部。其中抄写最工整,字体最优美的有三部。这三部一部收藏在紫禁城的文渊阁内,一部藏于圆明园的文源阁内,一部藏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内。1860年,收藏在圆明园的《四库全书》被英法联军焚毁。紫禁城文渊阁的《四库全书》,现收藏在台湾台北图书馆。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的《四库全书》于1914年1月6日移交到京师图书馆。 1931年,京师图书馆搬入北海西岸的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新馆址。这里是当时远东最先进的图书馆之一,共耗费银元240余万元,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占地面积七十六亩。京师图书馆新馆的设计,采取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建筑外观是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内部设施则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较之美国国会图书馆也不逊色,“一色都是美国货,比北京饭店的还讲究”。 那时馆前街道并没有名字;由于该馆藏的《四库全书》原藏“文津阁”,故取“文津”二字,命名为“文津街”。1987年,位于西直门外的北京图书馆的新馆落成。北平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四库全书》运抵新馆收藏,收藏的馆室大厅也叫“文津厅”。位于文津街的旧馆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团城:小小围城的生态奇观 位于朝阜大街中间地段的北海公园,是辽、金、元的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北海公园的南面有一处 “城中之城”,处于故宫、景山、中南海、北海之间,苍松翠柏葱葱郁郁,碧瓦朱墙掩映其间,这就是屹立水滨的团城,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忽必烈建造元大都时,选定团城为大内东西两宫的中间地带,团城以东为大内,以西为皇太后的兴圣宫和皇太子的隆福宫。元代时团城只是一个小岛屿,明代重修时筑起城墙,并将东南二处水面填为平地,除承光殿外,增建了玉瓮亭,现在的团城,基本上是乾隆年间修建的建筑群,平面呈圆形,周砌城砖,高耸仞壁。 团城是一个高出地面四五米、面积不过6000平方米的小小围城,却生长着数十棵根深叶茂的古树。数百年来,无论是大雨倾盆,还是久旱无雨,古树百代常青,历久不衰。这在历来缺水的北京是一个奇迹。 古人在建造团城时,有意要将雨水留在城内。在环绕团城270多米的城墙上,没一个泄水口。城内共有9个入水井口,呈椭圆排列,每个井口均与地下涵洞相通。每当大雨来临,雨水就顺着井口流入涵洞储存起来,形成一条暗河,使植物在多雨时不致积水烂根,在天旱时不致缺水干枯。 1954年,由于拓宽金鳌玉蝀桥,有人建议拆除团城南部,周恩来亲自到团城实地考察,终于决定保留。他还指示在团城北面修一座台阶,把团城和北海连接起来,但不要拆墙挖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