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施洞的姊妹之约——最古老情人节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施洞的姊妹之约
    每年春天,施洞清水江边的河滩上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姊妹饭节”,被好事者叫成“东方情人节”,在整个黔东南地区很有名。
    除了那些被规划成旅游景区、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地方,大多数贵州的少数民族,甚至到了乡镇一级,无论穿着还是日常生活,并无很大的特色。所以,要想看那些全套的民族服饰,那些艳丽华美的裙裾、闪闪发光的银饰,就应该赶在过节的时候去。
    传说 因坚贞而永恒
    施洞是一个位于台江与施秉两县交界处的苗族镇子,清水江从它的身边缓缓流淌,两岸零星散布着吊脚木楼的小村。过去,清水江航运曾是湘黔水运的重要通道,施洞则是上游的一个物资集散地,至今还保留着建于清朝初年的大码头。当地人把施洞叫做“展响”,意思是贸易集市的意思,从它的名字就可以想像它曾经的发达与繁盛。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过姊妹节的习俗,苗语叫做“脑嘎良”,施洞的姊妹节最有代表性,一个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
    姊妹节美丽的传说来自长达五百多行的《姊妹节歌》。相传,有一对姐妹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从小青梅竹马,彼此相爱,可按照旧时苗家习俗“还娘头”,就是舅家优先娶姑家女儿为媳。阿姣不愿嫁舅家,金丹也不愿娶别的姑娘,因为怕父母发现,两人只能常在野外偷偷约会。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阿姣终于感动了父母,同意她与金丹结成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意译古来就变成了“姊妹饭”。
    后来传说施洞地区有八百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单身。施洞的老人们想起了阿姣、金丹的故事和吃“姊妹饭”的典故,于是让姑娘们把三丙大塘青年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施洞的姑娘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从此以后,吃“姊妹饭”逐渐演变成为“姊妹饭节”,是一个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了。
    古镇 因节日而沸腾
    施洞镇上只有几家小旅馆,“姊妹饭节”期间几乎不可能找到房间,之前几个月就被预订一空。
    当姊妹节真正来临的白天,寂静的施洞小镇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也不知道从哪里钻出那么多的人来,瞬间就把小小的镇子铺满了。街上塞满各种车辆,到处是中外游客,阳光热烈地照着,人们兴高采烈地向河滩的会场上涌去。苗族女人都戴上漂亮的银头饰,最抢眼的要数正值青春的女孩子们了,从头到脚银光闪闪,即使是躺在襁褓中的小女孩也被爸爸妈妈打扮得花枝摇曳!银饰是苗家人最值钱的家当,一套少则一两千多则一两万元,大多须经过几代传承积攒。苗家人平时舍不得穿戴珍贵的服饰,只有重要节庆时才拿出来,一般只能穿在正当年的姑娘身上。
    这是一场姊妹之约,也是苗族服饰的大展览。除了穿在女人身上的,还有路边檐下,苗族女人带着自己亲自绣制的服饰来展示和出售。苗族衣裙是女人自己纺线、织布、绣花、裁剪、缝制而成,用的是老式手工织布机,上面的手绣极尽繁复精美之能事,一套完美的裙装居然要花二十来年的工夫制作。而一套银首饰是一家几代人的积累,穿在身上,走起路来银铃清脆,脚步悠缓——这十多二十斤重的金属穿在身上,也实在是不能不悠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