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民谣两千年的历史承载:汤溪土话保存古越国口音(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浙江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婆婆,那年你到山背,对她说,你去去就回。她日日望着那条路,再没见着你回……山背的猕猴桃熟了,树上的毛栗子空了;溪塘里的水流空了多少,为什么还有鱼为什么还有青蛙?”
    最近一段时间,一首以汤溪方言演唱的民谣《老老嬷》受到了网友热捧,被誉为“今年听到的最好听的民谣”。我们寻着这首呓语般的歌谣,来到了方言的发源地——浙江汤溪,寻找让这种古越国的口音复活的神秘音符。
    “婆婆,那年你到山背,对她说,你去去就回。 她日日望着那条路, 再没见着你回。 那些日子, 你和她都还年少; 可这么些年过去了,她总说不出心里为啥还有点怕。 怕你回来变成个老头, 怕你回来依然后生一般俊;怕你回来看见个老太婆,怕你回来一眼就认出她。山背的猕猴桃熟了, 树上的毛栗子空了; 溪塘里的水流空了多少,为什么还有鱼为什么还有青蛙?”
    这首民歌,被翻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看并无特别之处,但只要一听这首保留着古越国口音的方言歌谣,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无数网民也是这么听了一两遍就着迷了。
    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汤溪古镇
    与2000多年前的姑蔑古国
    记者来到了这首民歌的发源地——汤溪镇,金华市婺城区下面的一个古镇。
    关于这个古镇有很特殊的历史,与2000多年前的姑蔑古国有关,这个本是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国族,由中原内迁于汤溪一带,最终融入汉民族,后在此神秘消失。
    据清《汤溪县志》记载:“太末县旧址在九峰山下,其城闉街址历历犹存”,“古城脚在县西五里汤塘山之尾,高约五尺,广二丈余,未详何代所筑”及“姑蔑国 ”等。太末县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的一个县,先后改命名龙丘县、龙游县,后整体搬迁到现在的龙游。明成化七年再建立汤溪县。1958年 10月,汤溪并入金华县,改建制为“镇”。现在的汤溪古镇在浙江金华西南方向九峰山的山脚下。
    汤溪土语
    像非洲原始氏族的吟唱
    汤溪这个地方,实在有一些独立性,首先,方言就和隶属的婺城区不同,和周边也相去甚远,当地一些歌谣听起来就像非洲原始森林氏族部落的吟唱。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教授曹志耘,从事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30多年,足迹遍及祖国大地,著作上百部。其中出版有研究金华方言的《金华汤溪方言的词法特点》,《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之一的《金华方言词典》等。曹志耘教授对汤溪话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认为汤溪话是一种很古老的语言,有很多的发音还是很原始的,有着古越国口音。
    几十年来,把研究汤溪方言与收集九峰山相关资料,当做自己第二职业的三大“汤溪专家”范天行、胡阿荣和刘金桂,对汤溪话至今保持着古越国口音的看法,和曹志耘教授的观点很一致。
    “有流传至今的山歌民歌为证,以及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乡俗民风。”退休教师范天行告诉记者,汤溪人特别能歌善唱,每逢红白喜事,汤溪人都能用唱的形式来抒发心情和述说心声。办喜事有出嫁歌,办丧事有丧歌。汤溪人的口语,也很难完全用书面汉字记录下来,只能“翻译”出一个大概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