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的赣东北之行,我被上饶三清山雄奇秀丽的自然景色深深地震撼了。接着的一站,历来享有“奇秀甲天下”美誉的庐山,反而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美好的印象。但是,众所周知,庐山乃是世界级的名山。论知名度,它远在三清山之上。 庐山之所以如此有名,除了山峦、飞瀑、云雾、气候(夏季凉爽)等自然条件外,还跟它丰厚的人文积淀有着直接的关系。人文积淀,主要包括宗敎寺庙、园林别墅、游记诗文等。单是历代题咏庐山的诗歌,无论是作品总数,还是佳作的知名度,都是包括三清山在内的许多名山所望尘莫及的。有人作过统计,历代咏庐山的诗歌,多达一万六千余首,分别出自三千六百多位诗人之手。 写作年代最早的诗歌,是晋代僧人慧远的一首作品〈游庐山〉,或作〈庐山东林杂诗〉。这位净土宗初祖的诗歌,并非单纯写景,而是融入了佛理,夹叙夹议。“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坦率地说,走的是晋宋时期山水诗的一般套路,说理多于抒情,不能算是一首能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咏庐山最有名的诗歌,当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二首〉,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和苏轼的〈题西林寺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两首都是名篇,但是,相比之下,第二首因为短小精悍,便于记忆,更加广为人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家喩户晓,妇孺皆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写的并非庐山特有之景,而是揭示了一个自然规律:山中花开迟。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很显然,这个规律是白居易一次游览庐山时无意中发现的,惊喜、快乐之情,千百年之后的读者仍能清晰地感觉到。 苏轼游庐山,如他自己所言,“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忙于观赏景物,目不暇接,因此他决定专心逛景,不再作诗。但是,逛景过程中,意外地遇到许多僧俗粉丝,一激动,在山南山北转悠的十几天中,他就写了好几首绝句。其中堪称名作的是〈题西林寺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眞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好处,在于写出庐山景色特点的同时,讲了一个观赏景物以及观察事物角度很重要的道理,颇有理趣。 咏庐山的诗歌作品中,最有争议的是唐人徐凝的〈庐山瀑布〉。徐凝是白居易、元稹所赏识的后起之秀,曾为之延誉。但是,他的〈庐山瀑布〉诗,实在算不得好诗。“虚空落泉千仭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常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靑山色。”徐凝这首诗,有一些人觉得好,因而传播一时。但是,苏轼只欣赏李白的作品,对徐凝的诗歌,很不以为然,作诗嘲讽道:“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今古常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靑山色”,固然形象有气势,但是,跟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比,它就显得呆板无韵致。前人言其“粗率”,是比较中肯的。 除了诗歌,历代写庐山的游记散文,我曾经眼过的,就有二十余篇之多。作者队伍,十分华丽:自唐至清,有白居易、苏轼、陆游、李梦阳、王世贞、袁宏道、徐霞客、袁枚、洪亮吉等著名作家。 把庐山跟三清山相比较,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影响一处山水知名度的因素,不是只有自然景物,还有人文积淀,说白了就是,得有文人墨客作诗写文章替它打广吿,做宣传。俗话说:逛景不如听景。听景,最佳方式,当然是“听”文人墨客用他们手中一支生花妙笔讲述美景,娓娓道来。 (摘自《澳门日报》 文/亚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