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入门概说 >

兵学之《黄石公三略》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在中国古代,奇人总是跟奇事相伴而生的,特别是兵书的出现,往往是奇人的伴星。《黄石公三略》是一部兵学奇书,但它的来历今人一点儿都不清楚。黄石公,史上传闻有这么个人。《史记·留侯世家》中说张良曾经流亡隐匿在下邳,有一天闲逛,正在过桥时,遇到个老头。这个老头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丢到桥下,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嗨,小孩儿,帮我下去捡个鞋!”张良听了一愣,当时就想把这老头捶揍一顿,但是转念一想,觉得没必要计较,于是就下桥帮他把鞋捡起来。老头得寸进尺,又要张良帮他穿上,张良想既然鞋都已经捡上来了,再帮他穿上也没什么,那就好人做到底吧。老头很高兴,穿上鞋就大笑而去了。不一会,老头又折回来了,对张良说,“嗯,孺子可教啊!五天后,天未明时在这儿等我。”张良觉得很奇怪,但还是答应了。五天后张良遵守诺约来到这里,发现老头已经在这了。老头一见张良就劈头盖脸地数落,“跟老人约见,怎么能迟到?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张良汲取上次的教训,雄鸡一打鸣就出发,到达桥上时,老头又已经在那儿了。结果又被骂了一顿,要求五天后再去。五天过去了,这次张良汲取教训半夜三更就去了,在桥上候了一会儿,老头果然也来了。老头看张良已在,很高兴,就夸奖他说:“嗯,就应该这样!”然后拿出一卷书给张良,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十年后必然有用,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谷城山下,有一块黄石,就是我。”说完就走了。张良早上看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于是日夜诵读揣摩,后来成了刘邦的得力助手。后来张良果然在谷城山下找到了这块黄石,人们就称那位老头为“黄石公”。这就是黄石公的故事。但黄石公所传的兵法却是《太公兵法》,与《黄石公三略》名不同。那么这部书大概是后人托名的吧!
    《三略》只有三卷,字数不多,但思想却相当复杂,杂糅了很多家的思想。有时候说,“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又说“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等等。这些思想跟《老子》非常接近,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有人说《老子》是一部兵书是不是与此有关。这本书还说,“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又说“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夫以义诛不义……其克必矣。”这跟《司马法》以及孔、孟的言论很近。而“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则是兵家的共见。由此可见,《三略》是杂家中的兵家,兵家中的杂家。
    这部书好像是研读兵学的笔记一样,“上略”基本上都是先引《军谶》之言,然后加案语,写心得。“中略”则是引《军势》。“下略”不是这样,却像杂记。那么《三略》有什么用呢?“中略”中一段文字好似读者的评论,“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说得相当泛泛,既不能说错,但有不是很切实,颇像纵横家言。
    有意思的是本书对某些世人传诵的谣谚作了倾向维护君主权威的解读。举个例子来说,汉代淮阴侯韩信临死时说,“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中略”作“敌国灭”。)身世之痛,无疑是在指责刘邦之不义。本书却说,“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其心。”非所谓族灭功臣焉,可见兵家之谲诈,亦有口舌之争也。翻开历史,我们发现竟然有些人真是这么做的,像三国时的曹爽给司马懿升官,架空司马懿的实权,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等,还真有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李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