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学者:建立国学学科确有必要(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主持人(梁涛):武汉大学虽然不办书院,但是你们办了国学班,招国学博士,请吴根友教授讲讲你们办学的情况。
    吴根友:现在的文史哲分科有它的长处,是培养各方面专门人才的,但是也有它明显的弱点,就是文史哲分科之后,特别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史学、古代哲学的,很多方面本来应该通的,结果不通,做中国哲学史的不懂得音韵训诂,文字很多解不通。我们有一个做西方哲学从国外回来的学者。他看到一篇写中国哲学的文章里面引了一大段古代文献,后面又不解释,他便当面质问作者,这段话引的是什么意思。那个作者说大概就是那个意思。他说我问你具体是什么意思,作者讲不清楚。就是说做中国哲学的,他连中国古文都讲不清楚。这是很大的问题。为什么会出这个问题?就是在我们的基本训练上出了问题。郭齐勇老师一再强调说,我们武大国学班,就是要补救现在人文方面文史哲分家的不足。通过培养通才的办法,弥补我们现在分科的弱项。这是我们基本的办国学班的理念。也是一个取弱的思路吧,免得引起和别人的碰撞。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于2000年创办了国学实验班。当时我们只招二十个学生,结果有将近一百人报名。一直培养了两届学生之后,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保送研究生的事情。培养基地有一半可以保送研究生,而国学实验班不在体制内,所以保送得很少。当时郭老师是院长,他就到学校里去要,要到了这个指标,大体上也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问题:研究生毕业之后还要读博士怎么办。我们前年开始努力,去年正式通过国学的博士点,今年开始第一次正规招生国学博士。因为国家没有国学博士学位,所以我们就用这样一个变通的方式:在国学这里培养的学生,你自己想要什么学位,你就在历史、哲学、文学里面去拿学位。当然,学的知识我们是用国学的方式来构架的。
    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课程体系,按照吴光老师的说法就是,有本科的、硕士的、博士的。本科主要注重于通,就是关于中国整体学术的一个基本的,按照清代学术的说法,就是辞章、义理、考据,我们三者兼顾,掌握基本的古典音韵训诂、通史、通论。研究生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分方向,跟各个导师研究你的专长。硕士生的时候课程体系就不再在历史哲学中文里面上课了,我们专门有个国学教研室,国学教研室就是把我们文史哲中做中国学问的、愿意做这个事情的老师们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国学教研室,以这些老师的特长,再根据中国学问自身的要求,增设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生课程上再增设博士生的课程,就像金字塔。目前整体运作还是比较良好的。
    主持人(梁枢):你们那个国学教研室是不是虚体?
    吴根友:实体。我们有教研室主任,有正式的编制。现在它的行政编制挂在我们哲学院,但它所有的课程体系全部都是独立的。编制在研究生院里也是单独给的,比如我们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招生名额跟哲学院、历史学院都不相关。课程也是我们专门为这个设计开的,比如说国学概论,目前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国学概论全部讲下来,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文史哲三个老师各讲一段。目前基本上是用专才的方式培养通才。比较哲学也是这样。我们比较班和国学班的学生,目前通过专才培养通才的方式,总体的路子在本科生教育上是成功的。既培养了一批很好的学生,也训练了我们老师。
    主持人(梁枢):用专才培养通才,这是很好的经验。很多人在质疑国学是怎么教法的时候,这些教学经验特别应该总结。
    吴根友:武大的经验是先做,避免争论。
    结论:建立国学学科确有必要
    主持人(梁枢):这几个小时谈下来,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了一个基本的结论:国学学科设立是有合法性的。以我的理解,就是从国学自身的发展趋势来看,既有一个综合的社会需要,又有一个学术发展的要求。我们适应这些要求成立国学学科,进行制度上的建设来回应这些要求。所以应该把国学当作学科来对待,应该承认国学的学科地位。
    同时,作为一种整体之学,国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这种整体性。从刚才大家谈的情况看,“各村有各村的高招”,都是在利用自己原有的资源,把国学作为学科来推动。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一种允许试验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当然是很必要的,但还不够。我们要在设立国学学科是有合法性的这一点上,有立得住的理由,有明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要把道理讲清楚。我们得让人家明白,把国学作为学科来建设,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不是为了多评几个教授,不是为了多设几个博士点,也不是为给毕业的学生一个身份。从任何一个层次角度看,它都是一个满足社会需要和学术发展的东西。学科的建设实际上是对草根形态的整体之学的一种回应,而两者是相通的。这才是国学。
    吴光:这就是学术文化的多元和谐。
    主持人(梁涛):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术会议中交流各自的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在国学的课程设置、内在结构方面做更深一步地探讨。
    黄朴民:以后应该建立一个平台机制,以便我们互相交流经验。
    吴光:这个我早就提出来了。纪宝成校长应该出面召集一些高层的专家,来探讨什么是国学,国学的课程怎么设置。
    主持人:感谢大家。
    时间:2009年9月23日晚
    地点:北京中国职工之家滴水轩茶楼
    访谈嘉宾: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陈来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黄朴民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 吴光
    台湾佛光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龚鹏程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 朱汉民
    武汉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 吴根友
    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梁涛
    光明日报《国学》版 梁枢
    (录音整理:金大伟、魏忠强、谭芳、张文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