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纪宝成:国学何为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今天重振国学,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与重复,而是以现代的理念指导国学的研究与发展。我们力求充满明确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思想与学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陷入单纯复古的泥淖。对于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我们也要持慎重分析的态度。我们往往把 精华当糟粕,把糟粕当精华,这都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所以要慎言精华和糟粕;沟通历史与现实的畛域,摆脱为整理国故而研究国学的思路,立足于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求启迪,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服务;以博大的襟怀、坦荡的气魄,使今天的国学成为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充分汲取和借鉴世界尤其是欧美近现代文化中的精华成分,给国学注入新的生机,升华新的境界;不断开拓视野,注重东西文化比较,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定位,不张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追求在世界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既各美其美,也美人之美,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以集成、阐释和光大。概而言之,我们所说的国学,乃是今人眼中的国学,乃是国际视野中的国学,乃是现代形态意义上的国学。
    重振国学,理应成为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理解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一、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主要并不在于这个民族的地域、肤色等先天因素,也不在于这个民族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等后天因素,而是主要在于这个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是造就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近百年来,国学的地位遭贬低,国学的价值遭否定,国学的意义遭质疑,国学的前途遭抹黑,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学几乎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必须由它来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衰落与灾难承担总责任。这种以激烈批孔、否定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思潮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是不少知识分子极度忧患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积愤之言,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合理性,因为国学中的确包含有已经不合时宜的思想意识,如极端维护专制的理念,束缚人心与人性的三纲伦理等等。然而,真理越过一步即成为谬误,如果因为国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而对它加以一概抹煞,全盘否定,显然偏激而片面,是把洗澡水与孩子一起倒掉,并不可取。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决不能简单地把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是实现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重振国学,有利于增强海内外中国人在血脉、文化和情感上的联系;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与大陆民众的亲和感,从而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国内各民族实现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的大团结。所以说重振国学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事情,而是关系到能否传承中国文明,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重要基础。
    二、重振国学,对于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提高国人道德水准,提升国人的文化素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市场经济,我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负面现象。这些情况的发生固然有多种原因,但都与传统文化的断层、缺位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陌生感和疏离感,言必称“希腊”,行必称“国际接轨”,满街都是洋招牌,课堂多为洋教条,城市建设严重缺乏文化底蕴,电影作品以迎合西方观众口味为荣,人才培养当中所谓“有知识无文化”现象,如此等等,可以说当下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文化贫弱症”和“精神空洞症”。这一系列现象与中国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不相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周易》有言:“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说:“古典教育是一种无价的恩惠”。所以我感到,丰厚的国学或许是一份最好的可资利用的资源。
    中国历史文化,特别作为其主流的儒家思想,一向重视人的培养和规范,意在使人成为一个有良心、有道德、有教养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当然,这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有其时代局限、阶级局限和理论局限,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也具有超越的价值,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涵养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我们认为,了解和熟悉一国文化经典,是该国国民获得文化教养的主要方式,是最起码的文明教养。梁漱溟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没有宗教,替代一个大宗教而为中国社会文化中心的,是孔子之教化。”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建国君民,教化为先”,古人如此,当代亦然。
    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多么正确、多么英明、多么意味深长!通过学习和了解国学,必将有助于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精神生命,使我们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学会优雅地、积极地对待人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将是更多的灵感,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由,帮助我们应对各种人生问题,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帮助涵养新时代的新道德、新秩序,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夯下坚固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