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孔子在一起的日子 ——冉雍:一个德字 作者:孔华威(中科院计算所上海分所所长)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中国》 时间:孔子2564年暨耶稣2013年7月16日 我们冉家一门三个冉耕、冉求和我都在孔子学院,而且都列入十个最好学生的排行榜。冉耕和我是德行科目的优秀,冉求是为政科目的优秀。 冉耕是冉求的兄长,我与冉求同年,比颜回大一岁,所以都小孔子29岁。 要不是冉求他老爸冉离和老妈公西氏,我们三个将是放牛娃------因为按照我亲爸的“人生规划”,他会让我放牛终身------我们都是菏泽人,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是他们两个,把我和冉求、以及冉耕大哥一起送到孔子门下。 那时候孔子学院已经很有名气,我们那一拨学生,成绩好的都能够去做官。 我就有过一个机会去担任季孙氏的私邑长官。上任前,我问老师有啥吩咐的,老师说了九个字:“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如此简洁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这倒与我自己“居敬行简、以德化民”的主张一致。但是,我在这个位子上,只呆了三个月,因为这三个月中季老大只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于是“遂辞去,复从孔子”。 从此我就断了为官从政的念头,跟随老师“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但是老师对我的评价是:冉雍可以南面。这话有点大,尽管我的身世中,一直往上数,确实有周文王的血脉,但是到我老爸那里已经没啥了,我哪能有机会做“面南背北”的国君啊。 我老爸有不肖之名,所以我刚到阙里的孔子学院时候,有些自卑,老师鼓励我说“犁牛为之骍(xin1)且角。虽欲勿用,山川棒舍诸?”,也就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意思,他用牛来比喻,我知道他的意思:我们菏泽人本是犁牛氏。 子贡曾经对我有个评论,他说我“在贫如客 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里的“如客”,和“如借”两个字用的妙。这种保持一定距离的状态,是不是能够生出“敬意”?可不是,对待自己的部下,像借来的,借来的总是要还的,而且肯定是自己很缺的,所以弥足珍贵,小心使用。这些为政之道,可惜我之实施了三个月。 我们当时班级中,我主要关注的话题是“仁”。 我问过老师,什么是仁,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老师的回答,跨度很大,似乎很不搭,没有什么逻辑关系,但是我记下来,而且觉得中间的八个字很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这句话,老师对子贡也说过。 大概是老师常常夸我“贤也”,因为我不太爱说话,就是不佞,就有人说“雍也仁而不佞。”老师替我说话:“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实际上老师还有一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也是这个意思-----总之少说话,慎言总是好的。 老师死的时候,同学们一片悲伤,我最担心的是“恐失圣道之传”,所以与有若、曾参这些后进学弟,还有闵子骞一起,在短短时间内收集整理了《论语》120篇。我自己又独著6篇,谓之《敬简集》。 不过我的那本被秦始皇烧了。 老师对我赞赏有加,而我能回报老师的,也都在《论语》中了。 【冉雍 仲弓】522~? 其父不肖;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120篇。又独著6篇,谓之《敬简集》。 1)6.1南面 2)5.5佞 3)13.2季氏宰问政 先有司 4)6.6子谓仲弓,曰:“犁牛为之骍(xin1)且角。虽欲勿用,山川棒舍诸?” 5)6.2【桑伯子】简 6)12.2 问仁,出门如见大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冉耕,伯牛】544~?-7 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晋为鲁司空,冉耕继孔子任中都宰,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绩显著,深得民心。 6.10 有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