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司马迁解惑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初五日庚寅 耶稣2016年9月5日 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出自《老子》第七十九章,意谓天道公正,没有偏私,常助成善人。这个观点与儒家完全相同,相当于《尚书》所说的“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关此,我在《道德和命运的关系》有所论述,兹不赘。司马迁对此表示很疑惑。他发现,人世间善无善报反有恶果、恶无恶报反得寿终的现象层出不穷,岂非天道不公?他举了伯夷叔齐饿死、颜回贫穷早夭、盗跖得以寿终等等例子。 司马迁疑惑,是因为不明因果。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善报恶报方式具有无限多样性,有物质和肉体的,有心灵和精神的。报应方式还存在滞后性、潜在性和复杂性。种子从种下到萌芽成长开花结果有一个过程,过程长短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这是滞后性;很多善恶之果,当事人或冷暖自知,局外人却难以体会,这是潜在性。 具体到司马迁例举的几个人,情况各各不同。伯夷、叔齐饿死,是他们自己主动的选择,冷暖自知,求仁得仁。只有小人才会视之为恶报。 颜回短命,气运使然。当时社会共业恶化,历史进入下降渠道,人民福缘浅薄,不配重享王道礼制,故“孔穷颜夭”,没有重建王道的权位和机会。颜回生命长度有限,但高度厚度无与伦比,道德万古流芳,精神快乐无价,孔颜之乐,何乐如之。况享寿四十,也不算夭。 至于盗跖,或许寿终,并不意味着恶有善报。不闻盗跖有家有后,不闻从卒九千人有何结果,可见其个人没有后嗣,“事业”一传而绝。这不就是恶果吗? 从“若至近世”到“是邪非邪”,也无非是坏人没恶报、好人没好报的意思,泛泛而论,没有什么意思。略解一下这几句话:择地而蹈之,选择合适的地方行走。时然后出言,合适的时候才发言。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非公正不发愤,不是为了主持公道就不表露愤懑,意谓勇于主持公道。 儒道两家都信仰天道公正,与善辅德,司马迁对天道持疑,有点不儒不道。这或许与他自己“遭李陵之祸”有关。司马迁为兵败被俘而叛国投敌的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对于李陵之降和司马迁之挺李陵,王夫之都有严厉的批评,说“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揜。”说“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详见王夫之《读通鉴论》,兹不赘。2016-8-1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