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大仁不仁”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廿六日壬子 耶稣2016年7月29日 《大秦帝国》中商鞅多次用“大仁不仁”为其恶法暴政辩护。这是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说: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大意是,大道无须称扬,大辩不必言说,大仁不能表现,大廉不会谦让,大勇没有伤害。大道昭明就非大道,善于辩论就达不到目的,经常表现仁爱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清白至极反而不真实,勇敢而伤害人就不成其为勇。 这段话中,唯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可成立,余皆似是而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称扬大道就是弘道的重要方式;有德者必有言,善恶正邪岂能不辩。孟子说:“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大仁不仁,南宋林希逸注释说:“无仁之迹而后为大仁。”(《庄子鬳斋口义校注》) 意谓大仁爱没有仁爱的表现和迹象。这个观点犯了两大错误。其一、混淆了仁与不仁的区别。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其二、割裂了体和用、本和末的关系。本体决定作用,本质决定现象,有大仁必有相应的仁的表现和相应的善的手段。大仁无不仁,大仁必有大义大礼大智大信。换言之,大仁不能通过恶法暴政去实现,恶的手段也不可能成就仁的目的,遑论大仁。 庄子那样说,是因为不明仁性和仁义之真相,不知道仁性就是人之本性,仁义属于人之四端。庄子说:“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庄子·骈拇》)这是将仁义与本性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了。 庄子此言脱胎于老子。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后一句更是诬尽圣人。历代圣贤无不大仁大义,深怀父母之心和民胞物与之情怀,“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儒家强调父母之心和民胞物与,岂有“不仁”之圣人、岂有“以百姓为刍狗”之圣人哉。 前一句亦错。易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庸说:“至诚不息”,说“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这就是天地之大仁。道家宗易,请看《易经》所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系辞上》) 这段话就是对老子之言最好的驳斥。 天道阴阳统一,继承天道为善,成之于人为性,即天命之性。对此“性与天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不明所以,也没有存养工夫,但只要不去故意毁坏她,她同样会无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因为大多数人不知,所以君子之道罕见罕闻。天道显现为仁性,潜在于器用,鼓舞化育万物,但不像圣人那样有忧患。这里说得明明白白,天道“显诸仁,藏诸用”。可以说天地不忧,不能说天地不仁。2016-7-24余东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