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范必萱】古驿道上的遐想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儒家网 范必萱 参加讨论
范必萱

    作者简介:范必萱,女,贵州贵阳人。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曾任科研单位技术员、杂志社编辑、行政机关公务员。退休前就职于安徽省审计厅(正处级),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一九九八年提前退休,担任蒋庆先生的学术助理。出版有《月窟居笔记》。
    

    《月窟居笔记》之十五:
    古驿道上的遐想
    作者:范必萱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月窟居笔记》(范必萱 著)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七月初一日壬戌
               耶稣2015年8月14日
    阳明精舍后山的丛林里,隐藏着一条古驿道。驿道是古代朝廷为供传递文书的驿使车马通行而开辟的道路。贵州山路崎岖,交通不便,驿道的修筑不仅方便了驿使,也方便了当地民众。
    相传,明代彝族女杰奢香夫人在“羊肠险恶无人通”的荒野,在水西境内开辟出以龙场为首,涉及六广、谷里、水西、奢香、金鸡、阁雅、归化、毕节等地的九条驿道,被称为“龙场九驿”,全程200余公里。在那个洪荒草昧的年代,刊山筑路十分艰险,奢香夫人所向披靡,她的功勋和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阳明精舍后山这条古驿道,是“龙场九驿”中的一段。
    初到阳明精舍时,听说后山有一条古驿道,令我神往,总想亲临现场,沿着古人足迹,体会一下行走在上面的感觉。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因为后山偏僻,一个人不敢单独前往。
    2002年6月,一天上午,我正在月窟居整理文稿,忽然听窗外有人说话,是当地的几位朋友相约要去登后山。我立即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其实我的目的不是去登山,而是想去寻找那条向往已久的“古驿道”。
    到了后山,经过泉水叮咚的龙洞,我们继续前行,但是并没有看见我想象中的古驿道。我们走进人迹越来越稀少的荒岭,仍然不见古驿道的踪迹。我迫不及待地向同行的小王打听:“古驿道呢?怎么见不到啊?”小王告诉我说:“刚才我们已经走过了。”已经走过了?我怎么没看到啊?他们都笑了!于是小王陪我转身往回走,一直走到一段刚才路过的较为平坦的山路,他对我说:“古驿道就在你脚下了。”我很茫然!在哪儿啊?脚下不就是一条普通的山石泥路吗?哪有什么古驿道呢?小王指着泥土里隐约可见的几块石头说:“你仔细看看,这就是古驿道哦!”我低下头仔细观察,才发现黄泥土下面确实依稀可见一段石块铺就的道路,大约两米宽,十几米长。石路前后两端已经深深埋藏在土里,见不到一点痕迹。令我十分失望!
    眼前这段石路,难道就是那曾被称为贯通南北的“龙场九驿”之首的龙场古驿道?难道历史竟会以如此脆弱的信息将先辈的遗迹传达给后人?陡然涌出一阵莫名的伤感!
    小王和其他同行的朋友继续往高处走去,我的脚步不由得沉重起来。我独自在古驿道上走了几个来回。仰望绝壁连峰、飞鸟难度的荒山野岭,心中不禁悲凉起来:一条曾经名扬贵州的交通要道,如今只留下十几米依稀可见的石块,安静地沉睡在深山的枯叶黄土之中。几百年的岁月,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古往的驿道已被现代的公路取代,早已被人们遗忘。许多年后,还会不会有人记得这样的古驿道呢?还会不会有人记得那位刊山筑路的奢香夫人呢?还会不会有人知道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在遭遇九死一生的迫害之后,曾经揣着满腹对社会对人生的追问,经过这里来到龙场的情形呢?……
    我面向龙场,朝着阳明先生的遗爱处——阳明洞方向眺望,心潮起伏,竟也升起了“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涕下”的感觉!我的思绪飞向四百九十多年前,飞到了阳明先生在龙场时的那些历史场景……
    那是明朝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初春,身为兵部主事的阳明先生为保无辜,冒死直谏,得罪了朝廷,被贬谪到龙场驿当驿丞。先生进入贵州的玉屏后,经镇远、施秉、黄平、福泉、贵定、龙里,到达贵阳,转而要去修文的龙场驿。龙场驿在贵州西北的万山丛岭之中,蛇虫魍魉,少见车马,稀有人烟。这条驿道是从贵阳通向龙场的唯一驿道,先生当年一定是从这里经过的。
    贵州三月的天气还很寒冷,阳明先生与他的随从们路过这里时,或许是一个难得的晴天,初春的寒风吹在脸上,仍然刺骨地疼;或许那天正下着毛毛细雨,山雨打湿了他们的衣衫,先生艰难地踏着泥泞,果敢地向龙场方向走去。在朝廷,阳明先生遭到宦官刘瑾一伙残酷迫害,倍受折磨,几近于死。一路上,先生心中在不停地追问:“以道事君,何罪之有?”
    马背上,简单的行囊中包裹着一本《易经》,这是阳明先生在万念俱灰的时刻相依相伴的经典,先生试图依凭它解读世界的奥义、寻找人生的终极回答。也正是由于这本《易经》,先生在龙场那个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度过了他人生最昏暗的时期,彻悟了圣人之道。因此,先生谪居的那个洞穴被后人称为“玩易窝”。
    “魂兮魂兮,无悲以恫”,一路走来,阳明先生满腹怆然……
    但是,贵州龙场,这块蕴含万物之灵的大地,以古朴浑厚的姿态迎接了阳明先生。先生在龙场“不及一肩”的草庵居中居住下来,开始了艰难的生活。到龙场不久,随从们相继病倒,先生亲自到山上析薪取水,熬药煮粥,伺候随从。先生在潮湿的洞穴里参悟《易经》,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而久之,胸中浇浇,思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终有一夜,彻悟“格物致知”的道理,明白了“圣人之道,吾心自足”!从此,先生超越了荣辱得失,超越了几近于死的人生低谷,确立了他的“心学”思想;从此,龙场这块神奇的土地也因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而扬名天下。从此,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之后,阳明先生在龙岗山上传播他的“知行合一”学说,当时的受众竟达数百人之多。在这不大的龙场驿,我不知道阳明先生当年是怎样克服他的江浙口音带来的不便,满怀仁心仁德与当地山民们交流的?也不知道先生是怎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儒家学理化解为简明的良知学说,让受众能够听懂其中含义的?但是我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明先生与当地的山民成了朋友。淳朴的山民不因先生被朝廷贬谪而疏远他、歧视他,相反,他们以质朴本性中的“良知”认知先生的人品,崇敬先生的人格。他们主动为先生搭建木屋,改善先生的居住环境;为先生修建龙岗书院,并云集于此,聆听先生讲学;以致在后来的日子里,偶有当地权贵差人侮辱阳明先生时,山民们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先生鸣不平,“共起殴之”,护卫先生的安全……我坚信,一定是阳明先生那颗光明、平等的心感化了天地万物,感化了淳朴的山民。这些朴素的故事不仅打动人心,同时也印证了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印证了良知是有力量的!
    我无从考证脚下这条古驿道如何通过陡峭的山岭蜿蜒盘旋伸向远方,但是我知道在龙场镇北面有一条古驿道经过的谷堡乡蜈蚣坡,正是阳明先生亲自埋葬那位客死他乡的吏目及其一子一仆的“三人坟”所在地。这段悲怆感人的故事在阳明先生著名的《瘗旅文》中有所描述,而阳明先生由此而发的仁慈之心和悲悯之情,更是令人感动不已!
    阳明先生不仅在贵州留下了足迹,留下了思想,更为世界留下了不朽的人格精神!
    ……
    山那边,缓缓走来一群放牛的孩童,我想,他们会不会是四百九十多年前曾经聆听过阳明先生讲学的山民的后代呢?当年,是他们的先辈用人性的质朴帮助了一位伟大的先贤,帮助这位先贤成就了他的伟大学说。今天,这条古驿道虽然已经被外面的世界遗忘,但是经常行走在这条道上的山里孩子不会将它遗忘。同样,历史也不会将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那些感人经历遗忘!
    在我眼里,这不是一条普通的驿道,而是一条“上悟万化心源,下知过化圣迹”的“驿道”。
    2002年仲春写于阳明精舍月窟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