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窟居笔记》之四十五: 读王阳明先生《尊经阁记》 作者:范必萱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月窟居笔记》(范必萱 著)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七月初一日壬戌 耶稣2015年8月14日 《尊经阁记》是一篇王阳明先生阐述其心学观点的散文,文章结构缜密,语言流畅,非常清晰地阐明了六经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珍贵价值和重要意义。 尊经阁是会稽阴山(今浙江绍兴)的一座藏书阁。阳明先生在写这篇记文之前,这里的卧龙岗有一书院叫稷山书院,但荒废已久。时任郡守的南大吉是阳明先生的门生,在对百姓施政的同时,痛感那些末流之学支离破碎,欲将百姓引入圣贤之道,于是让阴山县令吴瀛扩建书院,使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后来又在书院后面建了这座尊经阁。尊经阁建成后,请阳明先生写几句话来规谏众士。阳明先生便写下这篇记文,希望世上的学者看了之后,能从自己的内心探求六经之实质,并说如果这样,也就算得上是知道怎样尊崇六经了。 在《尊经阁记》中,阳明先生认为,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是“常道”,即经久不变的真理,是贯穿于古往今来的恒定规律。而天之“命”、人之“性”、身之“心”,是同一物。告诫我们只有通过“心”的觉悟和体认,才能理解六经的奥义。 阳明先生说,只有对“道”有了体悟感应,人才有恻隐之心、羞恶之情,才懂得辞让之礼、是非之理;体现在事理上,才懂得履行父子之亲,懂得恪尽君臣之义,区分夫妇之别,处理好长幼之序,遵守朋友之间的信用。而这一切,皆以“道”而为之,即以心、以性、以命而为之。 阳明先生进一步说明六经是如何承载“常道”的:《易经》是说自然人事变化、阴阳运动消长的;《书经》是说如何施行纪纲政事的;《诗经》是抒发歌咏感情的;《礼记》是讲伦理准则、礼仪制度的;《乐记》是表达喜怒哀乐的;而《春秋》,则是论述诚伪邪正之思辨的。 阳明先生在文中反复强调“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的道理,即是说天地万物是相通的,这就是常道,是六经体现的“道”。六经并非其他道理,而是“吾心”,吾心即是常道。道即心。所以,君子尊崇六经,应从内心去探求其中的精义。尊《易》,吾心知阴阳消长如何应对;尊《书》,吾心知政事纪纲如何实施;尊《诗》,吾心知歌咏性情如何表达;尊《礼》,吾心知礼仪制度如何建立;尊《乐》,吾心知欣喜和平如何生成;尊《春秋》,吾心知诚、伪、邪、正当如何辨别。 先古圣人述六经,记录人类社会伦理道德之准则,是出于对后世人类的考虑。犹如富家之先祖,忧虑所积累的家业财富被后代子孙遗亡散失,以至最终由于贫困而无法生存,因而将祖上的家业财产记于文字,传给子孙,让他们世世代代守住这些家业,随时可以享用,避免遭受贫困之患。六经,就是我们心灵的簿籍,而六经之实质内容,则存于我们心中。而时下的学者,不知道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六经的实质,而只是在传闻与注疏之间的思考,在表面文字上费功夫,犹如富家子孙,不注重守护产业和运用库存积蓄,久而久之,家产散失遗亡,最后沦为乞丐,却还指着祖先留下来的账簿洋洋自得地说:“这是我的产业库藏啊。” 最后,阳明先生对世人学习六经之不良学风进行了批判:有追求功利、崇尚邪说者,这叫“乱经”;有专习古训、讲求记诵,沉溺与肤浅的传闻和见解,以蒙蔽天下人耳目者,这叫“侮经”;有夸大言辞、竞相诡辩,掩盖其奸心盗行,争逐于世,自以为通经者,这叫“贼经”。如此做法,是连同所说的“簿籍”都一同毁掉了,哪里是尊崇六经呢? 读罢阳明先生的《尊经阁记》,深受启发。依我看,当今之世,不良学风较之当初有过之无不及,既有对六经不屑于顾者,也有守着家业不用、囂嚣然指着账簿说三道四者,也有乱经、侮经者,不过这些都容易识别,最可怕的是“贼经”者,貌似精通经义,实则残害经义,令世人难识诚伪,更无能力辨析邪正,这才是最为令人堪忧的。因此,普及经典亟需正本清源,以防那些“贼经”者为谋取私利而残经害经。 2002年7月记于阳明精舍月窟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