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与勤学:王阳明的人生观与学习观 作者:张宏敏(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八月廿八日丁丑 耶稣2017年10月17日 明朝正德元年(1506)冬,王阳明因上封事而被贬谪至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任驿丞。面对荆棘丛生、虫兽出没、恶疾流行的恶劣生存环境,王阳明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便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之说。当时,龙场周边地区的不少儒生,听闻王阳明在龙冈书院开展教学活动,便从四面八方赶来,特意向王阳明问学求教。为了解决诸生对于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一系列困惑,王阳明对他们发表了《教条示龙场诸生》这样一篇带有劝谕性质的训词。通过对《教条示龙场诸生》所涉“立志”、“勤学”观念的解读,我们可概括出王阳明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王阳明首先向他的众弟子宣讲“立志”之于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性:“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他特以“求学”为例,阐述“志”之于“圣贤之学”的重要性,认为所谓“求学”的人,大多荒废学业、懈怠懒惰、贪图安逸、虚度时日,结果一事无成,都是因为没有“立志”的缘故。志不立,就如没有舵的航船失去方向、没有马嚼子的马狂奔乱逃一样,最终一事无成。 因为前来求学的子弟,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低,王阳明因材施教,适当降低了“立志”的标准,先要他们去立志做好人、做好事、做君子。他援引宋代学者徐积教诲学生“为善去恶”的格言:“诸君欲为君子……乡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可也。乡人荣之,父母欲之,何不为君子?……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为小人者,未之有也。”王阳明深信,龙场诸生只要时时事事念想这番话,就自然会明白“立志”的道理。 王阳明引用徐积劝人“为善去恶”的话语,其目的是告诫龙场诸生,要主动开显自己的“良心”(“良知”),振奋自己的精神。他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悟道已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废却多少辞说。”王阳明所引用的“为善去恶”语,恰与其晚年所提良知心学“四句教”之“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相对应。日本阳明学者冈田武彦认为,王阳明提出“立志”的目的,是劝学生学做圣贤;据王阳明弟子钱德洪编撰的《阳明先生年谱》记载:王阳明12岁就读私塾之时,有一天,忽然问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先生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表示怀疑:“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自宋代以来开始提倡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圣贤,但提出做学问先要“立志”的人是王阳明,这也是阳明学的重要特色。 王阳明一面告诫青年才俊要立志成贤成圣,一面又劝勉诸生应当笃志力行,勤奋学习,“自求变化气质”。 为了向龙场诸生讲述“勤学”的道理,王阳明挑明了自己对于门人弟子的遴选标准:不是聪明、机警、敏捷,而是勤奋、执着、谦虚。他还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两类人加以评判:一类是妒忌别人长处,讳言自己短处,自吹自擂,说大话欺骗人,即便这个人的天资禀赋极高,同辈中人还是讨厌他、鄙视他、嘲笑他;另一类则是坚守谦虚、静默的为人风格,把自己看作无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优点而指摘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明白自己的短处,忠厚诚实,和乐平易,表里一致,即便这个人天资禀赋愚笨,同辈中人还是喜欢他、赞慕他、敬重他。王阳明希望龙场诸生向后一类人学习。 王阳明不仅鼓励自己的门生去“笃志力行,勤学好问”,还以之教诲自己的儿辈。比如写给自己儿子王正宪的《示宪儿》诗:“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一段别具韵味的“王阳明家训”,采用了歌谣体的形式,向子弟辈传递、指明了读书学习的方向。 王阳明无论是早年在龙场的授徒讲学,还是晚岁在家乡绍兴的聚徒弘道,反复教导门人弟子的就是:“为学”必须首先“立志”。写作于嘉靖三年(1524)的《书朱守谐卷》文,就详细记录了王阳明与朱守谐之间就“为学”与“立志”关联的师生问答语:朱守谐问为学之方,王阳明答道:“立志而已。”朱守谐又问如何立志,王阳明答曰:“为学而已。”这时,朱守谐还是不能领悟王阳明的意思。看到学生的困惑,王阳明又补充说:“人之学为圣人也,非有必为圣人之志,虽欲为学,谁为学?有其志矣,而不日用其力以为之,虽欲立志,亦乌在其为志乎?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为了把“立志”与“为学”(“勤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说得更为透彻一些,王阳明又列举《孟子·告子上》篇中的“学弈”故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在王阳明这里,“立志”是“为学”的前提和基础,并贯穿“为学”的全部过程;“为学”的实质与本义是“立志”,“立志”本身又是“为学”的功夫。而“立志”的最高理想则是通过“为学”而“超入圣域”,达成圣人的境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5ZDB00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