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砖刻大字“海滨邹鲁”,镶嵌于大成殿屋脊正中,十分显眼:此四字是由清代禁烟大官林则徐所书,寓意如申城的孔子学府。在大成殿正面的双重飞檐中间竖有一块上书 大成殿”三字的涂金匾额,为清雍正皇帝墨迹。大成殿檐下悬有一块上书“万世师表”的金色大匾,为清康熙皇帝墨迹。 大成殿内正中靠北墙处,置有用香樟木雕成的孔子涂金像等设施,表达了历代对孔子的尊敬和缅怀,殿中四根大柱上者隐有抱柱联,在孔子神龛前一副为:“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此联由清高宗皇帝撰,沪上著名书法家高式熊书写;其前第二副为“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此联也是清高宗帝撰,申城著名书法家张森书写。这两副楹联都是颂扬孔子的功绩和为人的高尚。此殿的东、北、西三面壁间镶嵌有沪上著名书法家刘小晴书写的楷书《论语》全文,刻于青石上的石碑。这在全球孔庙中是个首创。在大殿梁间置有三块金字大匾:一为清代道光帝墨迹:“圣集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也;”二为“圣协时中”,语出《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句,也为清道光帝墨迹;三为“德齐帱载”,选自《左传》:“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句,字为清咸丰帝手迹。在孔子神龛前东、西两侧,还置有钟、鼓等祭祀用品,其中以在文庙出土的一套青铜编钟最为名贵。这套编钟铸于清同治九年(1870),由上海江南制造局承造,外形呈圆桶式,钟纽为半圆形,大异于北方编钟的外形呈扁圆形,钟纽为直柄式。敲击时发出的五种音阶,准确而又亮丽。据说,这套完整的编钟在抗日战争时期,文庙管理者为防日侵略军掠去制造军火而将它埋藏于地下的。1982年,在文庙大成殿的月台前挖防空洞时发现并出土的,今成为上海文庙的镇庙之宝。 大成殿前月台(又称石露台)上,置有孔子立式佩剑青铜像,高1.80米,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谷城教授的题词:“先哲,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铜像”。月台东南部置有一口大成钟,钟高1.80米,直径1.10米,重达1.50吨。此钟工艺精湛,图案生动,钟纽为一对首尾相缠的蒲牢(相传龙生九子,蒲牢为九子名之一),呈现高吼之状;钟肩铸有12条春秋龙纹围绕,下沿铸有4对相向的双龙戏珠;钟灵处镶嵌有上海市花白玉兰图案;钟腰上下两圈共铸有24辆顺向排列的孔子出游马车图;钟镇上直铸“大成钟”三个大字,其相向北面铸有铭文,两侧还铸有135名捐资铸钟者名单。撞击此钟时发出的声音洪亮、圆润、悠扬、祥和,声波可持续3分钟之久,为各地孔庙钟声之最。 东、西庑殿在大成殿前两侧,为大成殿的配殿,硬山式建筑比较低矮。昔为祭祀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的地方,今在其壁间镶嵌有300副明、清文人自撰自书的楹联碑刻。其中有清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楹联,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林则徐的手迹,也有八大山人、扬州八怪、江南才子的墨迹,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联语大观”。 明伦堂为上海文庙学宫线上的主要建筑之一。堂为古代宫室建筑之一,用于进行讲学、演讲的场所,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宣扬之地。堂名“明伦”,语出《孟子》:“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制,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明伦堂为古代饱学之士讲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礼经》《周易》《春秋》)。在明伦堂屋脊上置有“诗礼垂训”四个大篆书。其意出自《论语》中记载的一个故事: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明伦堂曾作过小刀会起义军的总指挥部,又作过“国民救亡歌咏协会”成立大会会场。是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地方。 尊经阁是一座二层楼的阁式建筑,宽敞、高爽。原是贮存六经、御制诸书及百家子史之地。这里曾是上海特别市最早的一家市立流通图书馆。今天,其底层为“奇石、赏石陈列室”。其上层为重要贵宾接待室,内悬一幅由著名人物画大家戴敦邦创作的《孔子问道》图,描写孔子向老子虚心求教的场面。孔子对老子十分尊敬,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也一再告诫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暗示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是难以行得通的。这便是此画的潜在含意。此阁之前有个宣廊,廊内置有“上海县籍进士名录碑”,上面刻有自元朝至清末荣登进士的279人姓名、考中日期和被任命官职。其中有元至正四年(1344)甲申科进士秦裕伯,官至福建省郎中,死后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敕封为上海县城隍老爷;另一是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他将西方利学技术引进中国,著有《农政全书》等科学著作。 魁星阁是上海文庙古建筑群中的建筑艺术珍品,共三层,高约20米,外观呈六角型,阁内六根金丝楠木柱,白底层直通阁顶却没有一根铁钉。从前登临此阁可以俯瞰老城厢全景。此阁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原供奉奎星神。据古籍记载,奎星乃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白虎之首有星十六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故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人遂将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说孔子乃是天上奎星,所以文庙中必建奎星阁:至于奎与魁通用,原出于顾炎武著的《日知录》:“神像不能象奎,而改奎为魁”。魁星神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中的大弯勾;一手捧斗,如魁字中的斗字,一手拿一株如椽朱笔,意在用笔点中应试人的姓名。现阁内悬有两幅魁星图,供人瞻仰。 儒学署在风光秀美的天光云影池北侧,为一幢两层小楼。旧时,此署为掌管文庙祭祀和生员教育的场所,其官员称教谕。上海县学首任教谕为上海镇学创办人、教育家唐时措。今天,此署底楼为历代茶具陈列室,二楼为文庙会议室。署前右侧有听雨轩,三面,临池,边置吴王靠,中置石桌石凳,供人憩息,小巧玲珑,清幽雅致。轩名取自古诗句:“秋阴不散霜正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十分贴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