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三版《西游记》渐行渐世俗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老版强调童趣,浙江版强调佛理,张纪中版强调人性。
    春节前,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开播了张纪中版《西游记》,北京观众第一次在荧屏上看到了这部传说已久的神话剧。春节后,北京台的播出还没结束,浙江卫视等四大卫视又在大年初八同步播出这版《西游记》。全国荧屏上一片猴翻猪跳,好不热闹。
    这是内地第三次翻拍这部古典名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央视女导演杨洁就拍摄了第一版《西游记》,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内地观众喜闻乐见的版本。而在过去三年中,内地一下冒出两部新《西游记》:2010年初,程力栋导演的浙江版《西游记》在春节期间开播。2012年初,张纪中任制片人的最新版本攻占了荧屏。
    从1982年老版《西游记》开机算起,三个版本横跨过去30年,改编思路不断嬗变。小说《西游记》狂想恣肆,也渗透着吴承恩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摹写。老版电视剧强调童趣,着重选取小说中童话和嬉闹的部分,尽量简化人物关系、社会背景、对白含义,唐僧师徒的形象都是扁平化的:孙悟空机灵躁动,猪八戒贪吃好色,唐僧心志坚定而蒙昧。老版采用系列剧形式,一集一故事,对原著的枝节进行了大规模删减。老版重在展现猴姿猪态的喜剧效果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以及那时罕见的腾云和斗法的特效镜头,一经播出便大受欢迎。
    两部新版《西游记》共有的创作原则是:“《西游记》是孩子的,也是大人的,但归根结底是大人的”,都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都采用了连续剧形式,篇幅较老版大为扩张。浙江版强调佛性,剧情较小说做了重大改动,每段故事讲一个佛家道理,《高老庄》探讨“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此乃世间三苦”,《四圣试禅心》强调“美色如白骨”的持守,《三打白骨精》里的白骨夫人居然看破虚妄后自尽,先于唐僧师徒修成正果。这一版播出时褒贬参半,沸沸扬扬。
    如今的张纪中版强调人性,故事梗概未脱原著,但细节和枝节丰富了很多,人物性格更鲜明:孙悟空不再永远斗志昂扬,成了一个动不动就哭的猢狲,唐僧也不再是木讷的人肉道具,而是时常把徒弟和妖精辩得哑口无言。如果说浙江版对原著进行了言情化改造,这一版则对原著进行了世俗化改造:天庭众仙尔虞我诈,“四大天王”成了碎嘴子的“四大棒槌”。老版《西游记》限于篇幅,跳跃叙事更像电影,新版《西游记》回归电视剧的“啰嗦”本色,对人物心理细加摹写,不厌其烦。还有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是:这一版的编剧受港片影响极深,在桥段和台词的设置上经常显出当代化和无厘头的色彩。
    纵向来看,老版《西游记》在思想和剧情上都忠于原著,浙江版则是在原著基础上有所偏离地发挥,而张纪中版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按照网络时代和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翻新了原著。在这三版电视剧之间,还有一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天马行空地颠覆了原著。这四部作品几乎囊括了今人改编名著的所有路径,由图解小说到旧瓶新酒,改编的方向和成果日渐丰富。
    老版花六年时间、走遍名山大川拍得25集,达到了当时技术条件下的精工细作,又适逢文化产品的短缺年代,现已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两部新版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精心打磨,其特效技术有长足进步,剧本也算有独到的建构,只是观众的眼界非同往日,它们在商业上是成功的,却再难得到众口一词的赞誉。这是一个百花齐放、众声喧哗的年代,但名著之所以为名著,是因为它具有常看常新的永恒魅力,这一版《西游记》也不会是翻拍的终点,再过一段时间,我们还将看到新的社会和文化氛围下的最新版本。
      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