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雷泓霈:上大学没用呼唤涵养型读书观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9年前,韩培印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当儿子大学毕业,韩培印发现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韩培印感叹道,“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韩培印的迷茫,恐怕是不少家长和学生的迷茫。大学毕业了,为什么工资和社会地位还非常低。这可能与“逆淘汰”等扭曲现象有关,但更与传统思维有密切关系。
    过去的读书,多能“学而优则仕”,能得到国家干部待遇、商品粮等。教育投入能得到立竿见影的回报。这成为很多底层人士跋涉书海、追求梦想的无穷动力。可高等教育的精英时代已经过去了,其不再是身份、地位和命运的转折点,而成为了一种提升能力、开阔视野、积淀知识、涵养身心的过程。这时,如果我们还将高等教育当做敲门砖,怀有浓厚的“产出期待”,在很多情况下,恐怕会落空。
    就我们的认知而言,应多一些涵养型读书观。接受高等教育,能得到立竿见影的高收入当然好,就是得不到,大学给我们提供的道德熏染、知识积淀,仍是宝贵的教育财富和人生财富。美国一大学最近的一份研究证明:教育背景与收入密切相关。一位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美国人一生的收入是360万美元;只有高中学历的人收入只有130万美元,而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扩大。
    就算眼下读书回报率偏低,那也不是读书的错。只要我们一直爱书、好读书,我们的发展前景就一定会越来越好。联合国世界人文发展报告中谈到,“‘收入贫困’与‘人的贫困’不是一回事”。是这样的,“收入贫困”只是经济上的损失,而“人的贫困”却影响长远。如果人的教育水平不高,就算得到机会垂青,也可能因为认识水平低、观念落伍,难以实现终极脱贫。有眼光的人,总是更愿意投资教育,注重解决“人的贫困”,进而走出“收入贫困”的困境。
    雷泓霈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