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大学里,青年教师的成长环境令人忧虑。几年前,我的一名博士生毕业,我有意把他留在学校,但他干脆地拒绝了,说:“王老师,我得生活啊……”他是个“学术种子”,为此我至今惋惜,但同时也有些庆幸——他后来应聘进了一家大公司,月薪好几万;如果他留校,不可能有这样的待遇,得面对清苦的生活。为了学科的发展,我想留人,也想进人,但真的没有底气。 现在大多数大学录用青年教师的门槛很高,博士学位是起码的条件,不仅如此,还要看本科在哪个大学念、硕士又在哪个学校,硕士导师是哪位、博士又是师从哪位导师。层次高些的大学,还要求有海外留学经历,要看留洋时读的大学的“含金量”……然而,这些念了20多年书、年近30岁的博士被优中选优,进校当了青年教师,面对的却是一系列困难。 住房是最严峻的困难。以我所在的北京交通大学为例,1990年代末,博士后进校可分到两居室,博士能有一居室;后来变成了博士后一居室、博士住周转房;再后来,一律都住周转房。起初周转房的周转期是两年,逐渐变为一年,近几年干脆没了,改成每月补贴几百元——在北京等大城市,区区几百元补贴能管什么事!据我了解,青年教师中很少有人“敢”想着买房,但租房也绝不容易。北京交通大学所在的西直门一带,一居室的房租每月3000至3500元,两居室更贵,这对于又要赡养老人、又正逢结婚生子的青年教师,真是压力沉重。至于政府现在力推的保障性住房,按政策他们并不符合申请条件。 在事业发展方面,这一拨青年教师也遇到了比前几拨更多的困难。五六年前,博士进校后就是讲师,两年内基本可解决副教授职称;现在,不少高校的副教授名额已满,腾不出空就没法晋升新人,甚至出现了晋升副教授比晋升教授还难的局面。讲师收入不高(有的名牌大学讲师月收入3000元,有的补贴高些,可达到4000元),申请课题、基金的希望更是渺茫——很多课题的申报门槛就是副高职称,这样,青年教师的研究工作得不到经费支持,甚至找不到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若说长江学者、杰出青年计划、跨世纪人才、教学成果和教学名师等的评选,他们基本无缘。 生活清苦,发表科研论文得交版面费,为使用仪器设备要想办法到外单位与人合作,不付费用就得无偿打工……如此重压之下,有人另谋高就,有人选择搞第二职业、“创收自救”。当然,还有相当多的青年教师忍耐着奋斗着,他们“给我一个空间让我发展”的强烈呼声,很悲壮,也有点悲凉。 想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珍爱正处在事业起步阶段的高校青年教师。他们有志向、有干劲、有活力,也有创造力,重压之下却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这不仅会影响个人成长、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影响未来。 真心希望在不久的未来,当我再想留人、进人时,能有十足的底气与自信! 王玉凤(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 文汇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