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鲍鹏山:智慧之巅是德行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肖像 郭红松绘
    孔子到周去求教于老子,一见面,老子就给了他当头一棒。这事对孔子而言,似乎不够体面,所以,司马迁没有把它记录在《孔子世家》里,而是记录在《老子韩非列传》里。
    记录在《孔子世家》里的,是老子送给孔子的临别赠言。
    老子说:“送别么,有钱的人送财物,仁德的人送教导。我没钱,就冒充一下仁德的人,送你几句话吧。”
    老子送的第一句话是: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一个人聪明,明察秋毫,很好。可是这样的人,往往比那些笨人更容易招来杀身之祸。为什么?因为他好议人。
    一个人知识广博,能言善辩,很好。可是他却因此时时处在危险之中。为什么?喜欢揭发别人的隐私呗。
    聪明会使人对别人的缺点一目了然,善辩会使人对别人的毛病一针见血。
    笨人倒并不一定不好议人,不好揭人隐私,而是眼拙,嘴笨,没看出来别人的毛病,无从议起。即使议论别人,也不得要领,不至于戳在痛处。
    老子在告诉孔子什么?单纯的智力如同没有柄的刀片,让握住它的人自己受伤,且越是锋利,握得越紧,伤得越深。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到此时,三十而立,就是一个聪明深察、博辩广大的人。
    老子提醒了孔子:人生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让自己聪明起来;第二个过程是要善于把聪明藏起来。
    接着老子又对孔子讲了两句话: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做儿子,不要太坚持自己。做臣子,也不要太坚持自己。
    谁不是人的儿子呢?谁不是别人的从属呢?后来庄子直接说,这就是我们“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伦理之网。在这样的网里,我们要学会谦恭,学会听取并欣赏别人的主张,学会服从权威。
    其实,我一直想把这两句话中的“子”和“臣”两个字去掉,变成一句话——“为人者毋以有己”。
    这不是我自作聪明,删改前贤嘉言。庄子早就这样改了,他的句子比我的更简洁,只有三个字——吾丧我。
    吾——即自我的本体,本来的自我。
    我——附寄于“吾”的自以为是的观念、知识、经验、是非、好恶等等“成见”、“成心”。
    “我”总是遮蔽着“吾”,不仅使“吾”不能与世界赤诚相见,无法互相洞开,反而使得“吾”认“我”为“吾”,“我”把“吾”李代桃僵了。
    所以,人之智慧的根本,在于呈现本来的“吾”,汰除附寄的“我”——吾丧我,与他人赤诚相见。
    谁没有“己”?谁没有“我”?每个人都固执“己”见,每个人都“我”行“我”素,世界将被切割成无法互相包容与理解的碎片。
    老子的“无己”,庄子的“无我”,是道德的境界。智慧的顶端,就是德行。
    鲍鹏山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