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陈四益:“溯游从之,道阻且长”——忆何满子先生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这两年真是觉得老了,倒不是病痛缠身、行止维艰,而是因为熟识的师友一个个离开了人世,好像约好了似的。去年是陈乐民先生去世,今年先是何满子先生后是丁聪先生又相继远行。“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这两句前些年读来未感亲切的诗句,这两年读,好像就是当下的写照。
    满子先生姓孙,这是我一次问到“何满子”这名字由来时他告诉我的。我原以为“何满子”是出自“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句有名的唐诗,想当然觉得这名字的由来一定有什么故事。不料他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意思,随便拿来用用的”。于是讲起他本名孙承勋,浙江富阳人,若要查究家谱,可以上溯吴大帝——也就是孙权。我知道他是在调侃,因为家谱之类的不可靠,这是常识。大体某人如果发达了,就要重修家谱。这时,便会给自己找一个阔气的祖先,以便证明渊源有自,并像阿Q一样可以夸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现在,自称范仲淹、文天祥、岳飞后人的时有所闻,能在秦桧墓前说“我到坟前愧姓秦”的似乎罕见,更不要说自承秦桧后人了。攀一门荣耀的祖先已是通例。何先生家虽不是世代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可也是颇为体面的人家。但他是“五四”那年出生的人,受新思想的熏陶,追求的是新的人格、新的人生,所以对吴大帝之类的家世“基因”,向来一笑置之。至于不用孙承勋这名字,既不是怕辱没了门楣,也不是要划清阶级界线,只是在旧时代为了逃避官方的缉捕罢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读一读他写的《跋涉者》一书,从中可以看到他那丰富的经历,曲折的人生和悲惨的遭际。他的一生,可歌、可泣、可钦、可叹。
    虽然上个世纪50年代中到70年代初,我有十几年在上海度过,但与同在一个城市的何满子先生却从未谋面,只是隐约记得在“胡风集团”案公布的那些材料中,见过这个名字。后来也知道由于这个那个“分子”的关系,他真正在上海居住的时间并不多,且要“规规矩矩”,不能“乱说乱动”,所以,我同满子先生的交往,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分处京沪两地时的事了。
    那时我在《瞭望周刊》做编辑。《瞭望》有个文化副刊,后来改名为“珍珠滩”,栏名为九寨沟一处景点,是穆青取的,寓意自然希望这副刊的内容虽非波涛汹涌,却也莹澈明亮,不染尘垢,赏心悦目。这个副刊从办到停十几年,都是我在经手。满子先生便是一位热心的作者。他是学问家,又是杂文家,给“珍珠滩”的文章虽然都是杂文,但其间蕴含着学问。
    中国是个十分古老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实在已经将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或曰“国民性”记录得淋漓尽致,以致昨日的众生相中已经包含了传至今日的“基因”,而今人的种种花样,似乎也逃不出旧时的模板。所以,针砭时弊的杂文常常免不了要追根溯源。由于言路颇窄,直拔直的文字常常遭到封杀,所以主文谲谏、婉而多讽的文章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种婉曲的追溯,有时似乎舍近求远,其实,“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绕来绕去,倒是得其真相的。满子先生有一组关于汉末清议人物的文章,1991年在“珍珠滩”上连续刊载了14篇。这些文章似乎不是杂文,讲的人,都是汉末的人物;说的事,都有史书的记载,并无影射比附的笔墨,但读来就是感到有强烈的现实感。掩卷思量,觉得读书人对朝政的关注与抨击,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又竟会遭遇如此惨酷的荼毒,实在是旧时专制主义政治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揭示这一宿命,就会令人震撼,甚至战栗。
    但满子先生的文章并非都是此类。他曾是报人,对现实世界观察甚细,且有敏锐的感应。他又是文学艺术研究者,不但对中国古典小说有深入的研究,对当代文学乃至音乐等艺术门类也十分熟悉。他对文学艺术有自己的鉴赏原则,不肯随波逐流,也不能隐忍不发。发为评论,多以杂文出之。他的这类文字,以坦诚率真为特征,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从不“照顾”对方的“面子”或“情绪”。这也是文如其人。他这一辈子因坦诚率真吃亏、吃苦,但这性格却“年既老而不衰”。从1988年到1990年,大约两年多的时间,他在“珍珠滩”上以“坛边独白”为题,写了几十篇文章,对当代文坛和一些文艺现象发表了尖锐的意见。这些意见得到了一些读者的赞赏,也遭到了一些读者的反对。这原在意料之中。你可以不尽同意或全不同意他的意见,但你不能不欣赏他的坦诚与率真。满子先生一篇批评张贤亮小说的“独白”,曾引来一位作者的批评。本着自由讨论的精神,我编发了这篇批评文章,于是又引来满子先生的反批评。这种批评与反批评,不过涉及文学,在北京、上海这样思想比较开放的城市,已属正常,双方文字不免火辣尖刻,也无足为怪。不料那位作者竟遭到了压制。接到那位作者愤懑的来信,我才知道“文革”虽然已经结束了十几年,运动式的思维依然可怕地存在。原本以为正常的批评与反批评,竟仍然会以学术讨论外的理由伤及无辜。这一件事,我一直深感抱歉,满子先生却全不知情。
    其实,满子先生的批评,对自己的朋友也是绝不隐忍的。我同满子先生可以说是忘年交了。他长我二十岁,我以师辈事之。但他对我却始终像是多年老友。即便如此,当他看到我一篇谈流行歌曲的文章后,也同样发为批评。我在那篇文章中说,广义的流行歌曲可以把如唐五代曲子词也算在其中。那些当时流行于歌楼酒肆的曲子词,内容多不离男欢女爱,虽有少数可取,大多鄙俚无文。直到许多文人参与创作,尤其是名家的介入,曲子词才廓大了境界,规范了文体,提高了思想与艺术。到宋代,蔚为大国,成为一个时代代表性的文体。我的意思是,与其不满于当下流行歌曲的俗鄙,不如请词曲大家也来参与创作,提升它的境界。满子先生不以为然,以为今天的流行歌曲是应当抛弃的精神垃圾,根本不能同唐宋之交的曲辞相提并论。他的文章发表后,专门告诉我,希望我写反批评的文章。我想,那篇不长的文章他一定还不曾尽兴,如果回应,当可引出他进一步的申论。但我不曾回应,因为自忖要同他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我还没有足够的准备,而他在青年时代对音乐理论批评乃至作曲都有过悉心的钻研。为此,他一定觉得我不够朋友。他是不避争论的,甚至可以说,他喜欢直截了当的文字交锋,以为这样才能把讨论引向深入,只要不是那种批评者信口雌黄却禁止被批评者答辩的伪“辩论”——“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的这句话他曾不止一次引用过。在追求真理的问题上,他从不肯让步。尽管真理并非每次都在他的手中,但这种精神令我钦敬。
    满子先生是做学问的。他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创见迭出,可他的文字没有学究气,也没有“学术”气。这同他长期撰写报刊评论固然有关,却恐怕更得益于杂文的写作。学术文章自然要讲究学术规范,但学术规范并非一定要把学术文章写得死气沉沉。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觉得淋漓酣畅,且不失洞照历史的卓见。读法兰克福的《论扯淡》,在辛辣风趣之外也一样有学术文章的细密严谨。满子先生是服膺鲁迅的。文风也趋近于鲁迅,所以他的学术文章有杂文的锋芒,而杂文又有学术文章的沉稳。能身兼二者优长的人,在杂文界和学术界都是不多的。
    前些年到上海,满子先生八十余岁,但精神旺健。时值秋令,赵兰英女士请我们吃大闸蟹。他说,会吃蟹的,吃完蟹肉还能把蟹壳摆成一只蟹状。我问他是否有此本事,他说可以试试。果然,那些空壳仍旧摆成了一只完整螃蟹。我已惊叹于这种本事,他却端详着那些蟹壳,不满地说:他们蒸蟹时没有捆紧,不然还可以摆得更加紧凑。追求完美,似乎浸透着他的生活。大前年去上海,满子先生体力略减,但仍兴致勃勃地请我吃饭。去年见到他,他说已经不能下楼。他一生嗜烟嗜酒,这时烟酒俱已戒去,因为医生说,如果不戒,就不为他诊治了,可见烟酒之害已深,即便生命力旺盛如满子先生,也终于不能抗御。烟害之烈,往往言之者谆谆,听之者藐藐。静言思之,总觉惘然。
    满子先生仙逝,我全无所知,多亏赵兰英女士代为送上花圈一枚以寄哀思。他的后事,没有什么烈烈轰轰的排场。他一生教书、作文、阅稿,不曾也不屑为自己谋一官位;他一生经历坎坷,受了许多冤屈,虽已平反,在有些人眼中似乎仍属另类;他好为杂文,直言无忌,不会讨人喜欢。身后的寂寞原不足怪。学问之道,文章之事,本来就是冷清的。满子先生当会喜欢这种寂寞,毕竟他不曾枉费精力去说那些不想说的废话,而想说的话在生前大都痛快淋漓地说了。这是他对时代的交代,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交代。
    他曾抄录1966年所吟旧作一首赠我。诗曰:“抛书对酒当除夜,憔悴斯人独送穷。不免输身迎冷暖,何如放眼看鸡虫。文章得售贤阳五,孺子成名憾嗣宗。坚白纷纷哪有定,由他智叟笑愚公。”那意思就是,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别人如何,由他去吧。
    陈四益    文汇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