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科研项目的导师本应发挥自己所长,身先士卒潜心研究。可事实往往相反:他就像工程队的“包工头”一样,将任务分包给他人,自己则坐享其成,名利双收。 ●“导师”变成“工头”,乃是我国现有科研项目评审机制的漏洞、集体项目负责人的私心及项目参与者的利益三者合谋的结果。 祁志祥:上海财经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报载:“时下某些研究生导师申请到课题项目后,‘分包’给门下研究生‘集体生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很多情况下,导师就像‘包工头’。”“由此,在一些著作中出现低级错误,也就不难理解了。”(《文汇报》2009年6月10日)凭借自身名望拿到科研项目的“导师”本来应当发挥自己的科研特长,身先士卒潜心研究,力争拿出有分量、高质量的成果。可事实往往相反:他就像工程队的“包工头”一样,将任务以低廉的价格分包给弟子或他人,自己则坐享其成,名利双收。尤其令人扼腕而又徒叹奈何的是,这种不正常的行径在学术界却见怪不怪,“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并且大有上行下效、愈演愈烈之势。 一种极不正常的怪现象所以能够长久大行其道,原因何在? 首先,有关部门科研基金立项机制的导向助长了学术“包工头”的诞生。一段时期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审批向团队申报的集体项目倾斜,立足于独立劳动的个人申报则不受鼓励。尤其是重大攻关项目,非得组织团队才有资格申报。其用意本来是为了推动学术梯队的传帮带,可在实际操作中则为一些占有学术山头、垄断资源优势的“大腕学者”把科研项目转化为可以渔利他人的利益工程提供了可乘之机。因为主持集体项目既可事半功倍,不劳而获,缩短科研周期,拿出“鸿篇巨制”,又可获得扶持后学、培养队伍、为单位争光的美誉,还傻乎乎地搞那些个人研究项目干啥?其次,应付各层各级的科研考评也促使一些名不副实或身为官员的“学术带头人”不得不求助于集体项目。学者应当以科研为主。单位或主管部门设立一年一度或几年一度的科研成果考评制度本来无可厚非。对于各种科研基地的负责人更是如此。其中,有无重大集体项目便是重要的考量指标。一些已经失去了科研活力或身为官员、分身乏术的“学术带头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恰好可以向集体项目求救。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取消了发包他人完成的集体项目,这些“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成果和贡献到底有几何? 再次,在参与学术“工头”发包的集体项目的助手或弟子一端,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些参与者或则是普通学者,或则是尚未出头的年轻学子,有的甚至从来没写过一本书、发过一篇文章。凭他们自己的实力,拿一般项目都没戏,拿重大项目更是毫无可能。于是,为别人主持的集体项目打工,虽然明知受到剥削,但也可以从中分一杯羹,不仅在填报成果时可以光鲜地写上“参与某某项目”或“某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而且由于参与、帮助了某学界大腕完成过科研项目,在今后的学术发展中还可得到这位大腕格外的关照。 由此可见,导师、学者变成“包工头”,乃是我国现有科研项目评审机制的漏洞、集体项目负责人的私心及项目参与者的利益三者合谋的结果。 当导师、学者变成“包工头”、科研项目变成发包工程的时候,引起的危害尤其不容小看。在任何社会,知识分子都代表着社会的良心。教师为人师表,不仅应当守住做人的底线,而且应当成为践行社会道德的楷模。学者将主持集体项目当作自己坐享其成的渔利手段,不仅暴露了对严肃神圣的科学研究的不负责任,而且有违做人的最起码的诚信原则,甚至有侵犯、掠夺他人精神成果和知识产权之嫌。如果这种行为不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那么如此这般“培养”出来的年轻学子在多少年以后又会如此这般去对待他的后学,形成恶性的循环反应。而今天研究生中之所以出现为数不少的学术造假、论文抄袭行为,与他们的导师曾经剥削、占有、偷盗他们的劳动成果而安然无恙的示范作用不无关系。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学术研究是个体性很强的独立劳动。优秀的学术成果,往往是个人长期积累、思考、研究的结果,不是一个人出一个框架,众人在仓促之间可以填充完成的。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学术储备不同,思维水准不同,表达方式不一,要合在一起完成一部成体系、高质量的著作谈何容易,何况有些参与者是知识、思想、语言尚未成熟的稚嫩学子。由此炮制出来的煌煌巨著往往是结构参差不一、水平良莠不齐、内容相互交叉、逻辑自相矛盾、经不起仔细推敲的豆腐渣工程,在学术史上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对此,钱理群早有批评:这些所谓“造大船”的“学术工程”,“就是由某某教授挂帅——更多情况下是挂名——搞‘大兵团作战’,这是‘大跃进’时代‘大搞科研群众运动’的做法”,说穿了是浪费纳税人钱财的“花钱工程”。 虽然这类豆腐渣工程学术含量极低,但由于出自众手,参与者及其亲朋师友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和资源关系网,所以这类体积巨大的“成果”往往极易通过结项,然后从项目资金中再拿出一部分经费来开研讨答谢会,发布评功摆好的新闻或书评,因而这类作品还极易得奖。这又进一步刺激了这些学界“大腕”继续争取集体项目、分包项目工程的积极性。那些个人潜心研究的成果之命运则与此形成鲜明反差。于是学术界的真伪好坏、是非荣辱被搅浑了,正如钱理群指出的那样:“劳民伤财不说,更是败坏了学风”,导致了“学术研究上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形式主义、浮夸之风”。 为了拯救学界风气,制止学术腐败,戳穿虚假泡沫,让我们对“导师”成为转包科研项目的“工头”说“不”。 祁志祥 文汇读书周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