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鲁迅:阴阳脸的老人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鲁迅致李霁野书有云:“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1936年5月8日。)
    1927年,鲁迅四十七岁,所有重要的著作已先后出版,日文、英文的翻译亦相继出现。9月25日他去信台静农,请他转达刘半农:“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奖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生前没有预立遗嘱,但在同年9月5日定稿的文章《死》中交代了几项心事,吩咐自己死后“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狂人日记》作者的一生,当然极不平凡。他在上海出殡那天,自动送葬的共有七八千人,灵柩上覆着一面大旗,上面是沈钧儒写的三个大字:“民族魂”。鲁迅死后,有关他的生平记载层出不穷。因为他生前没有留下“五十自述”这类文字,为他立传的作者只能依靠他的书信、日记、著作、演讲辞和发言纪录去重组他的生平。或者如《鲁迅自述》的作者郜元宝所言,认为鲁迅的文学作品就是他的“自传”。
    为鲁迅造像,还可用魔幻手法。香港三联书店最近出版了朱正写的《鲁迅传》,有刘再复写的长序,文中说到神化鲁迅的工程曾由“国家机器推动过”。话说当年鲁迅在上海的家居容不下日见拥积的书籍,于是另租了一个房间安置。1933年3月27日日记有此一条:“下午移书籍至狄思威路。”“文革”时期上海市委写作组的石一歌就凭这十个字用全知观点写成了《秘密读书室》一文,说“白色恐怖”越来越恐怖,鲁迅在家里阅读和存放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越来越不便,只好另辟书室:“多少个漆黑的夜晚,鲁迅来到这里,用纸张罩着电灯,聚精会神地读着读着。……街上囚车飞驰,窗外寒风呼啸,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光辉驱散了阵阵寒气,温暖着他的全身。”
    理论上讲,任何有关鲁迅生平的事迹,都可入传,这包括别人对他的评议和“八卦新闻”。当然,资料最后的取舍由为他立传的作者决定。周氏一生“横眉冷语”惯了,仇家不少,难怪有人骂他为“文妖”。最近读罗孚旧文《叶灵凤和鲁迅的骂战》,才知当年在这位前《星岛日报》资深编辑的眼中,鲁迅是个“阴阳脸的老人,挂着他以往的战绩,躲在酒缸的后面”。时维1928年,鲁迅才四十八岁。叶灵凤还写了《穷愁的自传》这篇小说,但见主角魏日青每日“照着老例,起身后我便将十二枚铜元从旧货摊买来的一册《吶喊》撕下三页到露台上去大便。”
    Boomerang,或回力镖,是澳洲土著狩猎时的武器,掷出去后会弹回来,一不小心就会伤到自己。叶灵凤“骂”鲁迅,用的是回力镖。其实鲁迅的行业又不用色相示人,长了“阴阳脸”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文字了得就成。
    刘绍铭    《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