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鲁迅是鸡肋,那谁是鸡腿?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有不少学者和中学语文教师说,鲁迅的作品生涩难懂,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甚至说:“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据8月11日《钱江晚报》)
    A 没有鲁迅我们还有谁?
    适当减少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当中的百分比,中学生会知道中国文人除了与人干仗,还有“碧云天,黄花地,古道碧连天”这样儿女情长的东西。大家的人文素养就比较营养全面了,胸怀也比较包容了。
    但是拿“生涩难懂”的理由,来解释鲁迅部分作品下架课堂,这就是整天拿方便面当主食,超级别的没营养。哆啦A梦好懂,建议收入中学课本;名侦探柯南很吸引人,建议收入;超女、快男很过瘾,也建议收入。文言文更难懂,时代背景动不动也要深个几千年,比如说《论语》这些文章,建议都下架了。
    《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这些中学时候课堂上教授的作品,在很多人心目中都会留下一生的印象,其实也并不是有多生涩难懂。要是连教授和学习这些文章的都觉得费事,那每天三顿饭也是很费事的,一刻不停地呼吸是更费事的。
    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到了我们这好不容易都知道个鲁迅,怎么一下子就成鸡肋了呢?(张军瑜)
    B 远离鲁迅就是远离深刻
    鲁迅的作品深刻、深沉,从学习角度来说,更适合于作教材。一碗水清澈见底,看了也就完了,一壶茶,咂摸品尝,有滋有味,最关键的,不知道这壶茶有多少?这更令人寻味。
    鲁迅的作品就是一壶茶,适合咂摸,适合静静品读,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给社会以启示,能给人带来思考,这就是他的最大魅力和存在的价值。在现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更习惯于浅阅读,消遣性阅读,这就更需要有鲁迅这样的作品出现在教材里。
    现在的学生对于鲁迅生活的时代的认识是匮乏的,记忆是残缺的。尤其一些影视剧对于那个时代的表达要么就是深宅大院,要么就是歌舞升平,要么就是多角恋爱……总之,那不是一个接近时代真实的表述。而透过鲁迅作品,我们更能还原一个真实的过去,那是一种从细节上对一个民族发展阶段的深刻记忆。如果鲁迅从中学教材淡出,那么我们势必远离一种真实,从而失去太多有价值的东西。(温聚宝)
    C 认识鲁迅不能太僵化
    鲁迅作品众多,除了那些战斗性较强,社会价值较高的作品,还有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等等文学价值高过社会价值,文学性超过战斗性的经典佳作。我们应该对鲁迅和其作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一提到鲁迅就是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不能一提到鲁迅的作品就想到“蘸着人血的馒头”。
    鲁迅所处的年代,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鲁迅作品中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们同样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教师在教授这些作品的时候,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让青少年对时代背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当他们真正了解那个时代,才能了解那个时代中的鲁迅,了解那个时代下鲁迅写出的文学作品。如果只是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生硬地学习鲁迅作品的主题、思想、价值观,学生是难免感到生涩难懂,无法理解的。(苑广阔)
      金虎时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