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期间启动的“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评选活动。评选对象为二千五百年以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华语作家。韩寒排名竟超过了老舍、张爱玲、苏轼、李清照等名家。网友对此争议极大。 “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的公众决选中,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三位青春文学写手的票数甚至超过苏轼、李清照、朱自清等人,引起不少网民的不满。 请注意,“韩寒力压苏轼”引起的是不少“网民”的不满,而不是不少“读者”的不满。“网民”当然有可能是“读者”,但“读者”显然不只是“网民”所能概括的。实际上,即使在网络阅读如火如荼的今天,习惯于“啃书本”的读者依然占据着绝对的多数。即以本人为例,如果不是偶然间看到这条新闻,我还不知道竟有如此盛大的赛事在进行公选,自然也就不可能为自己心仪的作家投上属于自己的一票。 搞明白了“网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因为投票者局限于“网民读者”,因此他们的抉择必然要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而其结果也直接反映出作家现身于网络媒体的频率。如此,苏轼在人气上输于青春文学写手实属情理之中——要怪只能怪他老人家没有赶上风起云涌的网络时代。否则的话,有意无意炒作一番,或者不时互动一下,哪怕只是随手发布几张“帖子”,自会吸引诸多关注的目光,断不至于在此跨时代的评选中输得如此颜面无光。 有人痛心疾首地指出,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中国文学的悲哀”。我却并不这样认为。网络只是文学传播的一种载体,而一次网络评选的结果显然不足以上升为“文学的悲哀”。网络随机点击的投票方式,本来就容易造成结果的失真,身处当今之世而又拥有诸多“粉丝”的青春文学写手自然占据了更为有利的位置。而年代久远的苏轼依然在评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仍然有不少义愤填膺者因为评选结果而发出质疑,这已经足够说明了其在读者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何况,所谓“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显然更多地是指“当代网络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如果脱离了网络这个特定的平台,最终结果究竟如何其实殊难预料,妄下结论显然为时尚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语作家不胜枚举,想要排定一个具体的座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不可能做到绝对公正,但将作家们大致分类以及限定相同地址的投票次数,却是很容易做到的。 我相信网站没有这么做并不是出于疏忽,更多还是一种娱乐的心态使之然。通过这样的评比,既不可能将苏轼强拉至互联网上,也不太可能迫使那些习惯于“啃书本”的人改变阅读习惯直接参加讨论,和其他形形色色惹人眼球的网上评比一样,最终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也不足以说明什么具体的问题,只要网民积极参与过,热烈讨论过,并因此而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主办方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于这样的“网络联欢”,远远没有必要上升到“中国文学的悲哀”的高度。 “这世界最怕认真二字”,对于此类“关公战秦琼”式的网络评比尤其当作此理解——不仅读者没必要当真,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当事人也千万不能当真。 基于此,我十分欣赏网络写手宁财神对于此事的态度。对于此次评选,他最大的疑问在于自己竟然上了榜,“如果在这件事上我相信了自己,那可就是对国家文化水平的不相信了。” 赵志疆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