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公祭“祖宗”的活动何以遭否定?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6月2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在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故里——天水市举行2007(丁亥)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针对记者提出的“公祭伏羲是否存在跟风现象”的问题,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24日明确给予否定。(《北京晨报》5月25日)
    伏羲被誉为“龙的传人”。享受公祭待遇,按说伏羲也有这样的资格。从记者采访徐省长的口吻看,公众对时下逐渐成风气的大型公祭活动,普遍持反感态度。所以,公祭伏羲活动尚在筹办之中,已经遭到舆论的质疑。公众为何对政府部门举办的公祭活动不满?换句话说,公祭何以受否定?
    公祭受攻击,首先源于公祭在许多人看来,虽然我国很早就有这种传统,却未必属于真正的文化行为。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它有“伪文化”之嫌。以甘肃正在筹办的这次公祭活动为例,甘肃省长认为,“在农村文化,包括城市文化比较贫乏和短缺的状况下,(借此)来发掘传统文化,弘扬文化。”甘肃不仅经济上相对落后,文化方面的成就也有限。该省不甘于此,主动出击,寻找文化突围之策,值得赞许。问题在于,公祭,尤其是今天语境下的公祭,和文化的血缘关系不再紧密,和农村几乎没有关联。如此一项活动,其文化意义有多少,令人怀疑。再者,相传伏羲诞辰的农历正月十六日,其“成道升天”在农历五月十三日,过去的伏羲庙祭祀的重大节日选择在后者。今年的6月22日,是农历五月初八(夏至),在这天举行,也不合乎传统。缺乏文化内涵的公祭,招致舆论的非议,不是没有缘由。
    公祭受攻击,除了文化牌不硬,还有一个很大的硬伤:公祭的官方色彩越来越浓厚。这样的活动,变成了官方的一种“游戏”。为给公祭伏羲活动正名,徐省长强调,“伏羲大典不是人为捏造,而是历史传承。”没人否认历史上有这种传统,而是这种传统在今天有无继承的必要。公祭传说中的祖先,要有群众基础。如果民间自发组织,或者民众纷纷呼吁政府出面操办这样的活动,政府部门顺应民意而公祭,也未尝不可。现如今,民众对公祭反应冷淡,出席公祭的,多半是政府邀请来的嘉宾。甘肃省即将举办的大典活动,据称将有500多位中外嘉宾云集天水进行公祭。这样的公祭,声势固然浩大,到底是谁在唱主角,祭给谁看,却很难说得清楚。我的观点,这不过是官方热衷的一种新游戏而已。
    吸引舆论视线,提高知名度,是公祭饱受非议的又一个原因。徐省长声称,“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风潮,或者一种风头。”对公祭活动“一刀切”,当然不客观。不过,公祭遭舆论攻击,和某些地方只要知名度,不管知名度的“正”与“负”,应该不无关系。公祭需要不小的开销,而公祭多在经济落后省份举行,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公祭活动就是有人想出风头。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用哲学语言说,是扬弃。失去了文化土壤、信仰背景的公祭活动,你唱罢来我登场,能不受到攻击吗?
    刘海明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