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这可能是关于“秋”最较真儿的一篇科普(图)

http://www.newdu.com 2018-01-31 凤凰国学 程立黎、周荷风 参加讨论

    编者按:说到学汉语,没有比字音释义、考辨源流更让人头大了……每一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大概都曾在某个午后想起那被语言学纲要、语言文字原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支配的恐惧吧?文学的感性、美感与激情固然令人神往,而文字的谨慎、细致与章法也有它独特的吸引力。古人俯仰天地,品察万物,究其毕生习得一“人”字,遂于书法文字中倾倒情怀。汉字撇捺间纵怀万种情愫,也须后人细细品味才妙。
    
    书接上文,今日处暑如约而至,眼看“秋老虎”气势汹汹地来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一样,期待“老虎”匆匆来也匆匆走,还我一场秋高气爽、一场秋雨一场凉的秋天……
    据《说文解字》:“秋,谷熟也。从禾,省声。籒文不省。”其实从秋字的字形构成可以看出,“禾熟为秋”,但若追溯到甲骨文中,“秋”原本是一象形字,象蟋蟀之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
    其实,一开始的甲骨文象形倒还好懂,偏偏大篆又添加了“禾”旁,造“禾”下加“火”,表示禾谷成熟变得焦黄,同时蟋蟀演变成了“龜”。到了小篆,又把“龜”省掉,把“火”移到“禾”的左面写成“秌”,成了秋的异体字……
    相信说到这里,不放图大家是无法理解单单一个简单的“秋”字是怎样折磨汉字学习者的,下图仅是小篆写法,请感受一下:
    
    (是不是眼花缭乱?秋还是那个秋,我好像已不是那个我了……)
    上文已分析,“秋”的本义是庄稼成熟,后假借为表示一年的第三季。秋季庄稼成熟当然令人高兴,但秋季同时也是草木凋零的开始,成熟后的衰败不免会让人产生一种悲凉的伤感,故时人注曰:“其时万物皆老,而莫贵于禾谷,故从禾。”
    自古文人伤春悲秋,那些秋天悲凉的诗词,相信即使每个现代人都能背出一两首,在某个梧桐叶飘下的瞬间倏然感怀、敬天怀古。这不也是平凡生活中的伟大闪光吗?
    
    
    (“秋”字源演变图。可是为什么我满眼只剩一个“龟”字?)
    
    按照汉语千年来“枝丫繁茂”的发展习惯,“秋”字来历如此悠久,而包含“秋”这个元素的汉字也可称得上五花八门……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下面分别例举一些以“秋”为声旁的形声字,即由表示意义范畴的偏旁(形旁)和表示声音“qiū”(声旁)组合而成的字。
    为何有些从“秋”发展而来的形声字和秋字本义差异非常大呢?用专业术语来说,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或只表示事物的属类,因而它在形声字中是高度概括的类名,但不代表这个形声字的具体含义。(是不是读了三遍才读懂?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这里的义符“秋”就是一个家族的姓氏,家族成员不管叫王大毛、王二毛、王三毛……但总归都是“王”家人呀。)
    
    接下来一起进入干货(无聊)的科普(背诵)环节:
    1、偢:chǒu 顾视;理睬。
    qiào <方>,傻,粤语、客家话。
    2、媝:qiū,音从“秋”,形旁“女”,意指古女子人名用字。
    3、鳅:qiū
    4、蝵:qiū,古同“蟗”。
    5、萩:qiū
    i.古书中指一种蒿类植物。
    萩,萧也。――《说文》萧,萩。郭璞注:“即蒿。”
    假借为“楸” 伐雍门之萩。――《左传·襄公十八年》
    水居知石鱼波,山居千章之萩。――《汉书·货殖传》。颜师古注:“萩,即楸树字也。”
    ii.〈古〉通"楸"。
    Jiāo 人名用字。春秋时楚有大夫萩。见《谷梁传·文公九年》。
    康熙字典:【申集上】【艸部】 萩·康熙笔画:15·部外笔画:9
    《唐韵》七由切《集韵》《韵会》雌由切,音秋。《说文》萧也。《尔雅·释草》萧,萩。《注》卽蒿。《左传·襄十八年》及秦周伐雍门之萩。
    6、鶖:qiū,鶖性贪恶,今俗呼秃鶖。
    7、鍫,qiāo,指锹。
    8、鹙:qiū,秃鶖,古书上的一种水鸟,头和颈上都没有毛,性贪恶,食鱼、蛇、鸟雏等。也嘲称无发之人;鶖鹤(秃鹤与白鹤)。
    9、揫:jiū,i.聚集:“~敛九薮之动物。”
    ii.束。
    iii.细小。
    iiii.固。
    iiiii.古通“揪”。
    10、湬: qiū   古同“湫”。[jiǎo 古同“湫”。
    11、煍: jiǎo   变色。 qiāo 〈方〉熏。西南官话。
    12、湫:jiū   清静,如:湫然(清静的样子)。
    jiǎo 地势低下;低洼,湫宅闭门,不有椒房之势。——扬雄《法言》
    qiū i. 水潭,湫,湫隘下也。从水,秋声。春秋传曰:晏子之宅湫隘。——《说文》。按,训为下湿也。”
    ii.洞穴,此之谓定性于大湫。——《吕氏春秋·审分》
    13、楸:qiū 落叶乔木,干高叶大,木材质地致密,耐湿,可造船,亦可做器具:~局。~枰(棋盘。古代多用楸木做成)。
    14、鬏:jiū 1.头发盘成的髻。周立波《暴风骤雨》:“这些在旗的妇女,盘在头顶的疙疸鬏儿给铰了,气得直哭。”
    2.今也指聚扎于脑后的束状头发。徐怀中《西线轶事》:“原来她们多数留的是两个小鬏鬏,用猴皮筋扎着,一晃脑袋,像两把刷子在肩膀上摩挲着。”
    15、甃:zhòu 1. 砖砌的井壁:“(蛙)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
    2. 井:“翠瓜碧李沉玉~。”
    3. 砖:“因闷绝仆地,~伤其面。”
    4. 砌,垒:“中底铺白沙,四隅~青石。”
    5. 圆的。
    16、愀:qiǎo  脸色改变,多指悲伤、严肃:~怆(悲伤)。~然。
    17、踿: 1. 古同“蹙”。
    2. 退:“推选了谁,谁也借故向后~。”
    18、醔:qiú 酒官。  chōu 滤(酒)。
    19、篍:qiū 1. 竹箫。2. 吹筒,古代用于警戒或督役的哨子。
    ……
    怎么样,认完这些字,是不是又再次感受到汉字的唯美与巧妙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