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现代文学馆讲座:《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三)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网    (责任编辑:admin)
接着上面的讲,再提到孙悟空的第一个老师,叫须菩提祖师,须菩提是释迦牟尼大弟子之一,他的特点是解空第一,对“空”字的解释水平最高,所以他给孙悟空的法名叫“悟空”,对“空”有正确的了解,佛教讲究性空幻有。据《本缘经》中说,须菩提出生的时候突然间家里所有东西都没了,过了几天又回来了。因为他解空特别好,他能从精神上第一个迎佛,迎接了释迦牟尼。所以在小说中把他作为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佛教讲究的就是空,空和有之间的关系。它认为万事万物就其本质来讲,没有常住性,没有永远不变的实体,是无常的。就这一点来看,它是空的。所以我们必须对“空”有个理解才行。《金刚经》中明确写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叫六如,“应作如是观”,应这样来看待现实的世界。
    《西游记》第一回中,菩提祖师出现的时候有一首诗:“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就强调了佛门“空”观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特点。《西游记》中提到黄眉童子,他拿人种袋把孙悟空他们都给收进去了。这个黄眉童子的主人是谁呢?是弥勒尊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肚弥陀佛。据佛经记载,这个人最初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后来到兜率天宫去进修,最后在龙华树下成佛,继承了释迦牟尼的衣钵,成为未来佛的第一佛。元明清时期弥勒尊佛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后来好多农民起义都打着弥陀佛的旗号。
    玄奘到那烂陀寺拜的是戒贤法师,戒贤法师这一支是瑜珈学派。瑜珈学派是无著、世友这兄弟俩创立的,最初就说他们是听弥勒传的经,所以最早这个经也有注释弥勒的,实际是这兄弟俩写的。玄奘法师这学派本身,如果从传说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弥勒这一派下来的。所以我们看《西游记》里也谈到弥勒尊佛。所以他那人种袋一扔,谁也不是对手。《西游记》里提到的须菩提和黄眉童子这两个人,一个跟孙悟空有密切关系,是他老师,另一个跟玄奘法师的师承体系有关系。
    下面谈第七个问题,小说中常常用佛教的经典和词语。首先我们看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行山不仅道教有,佛教也有。《西游记》写时老用模棱两可的概念,佛教可以解说,道教也可以解说,所以作者很显然有游戏笔墨的一种意味在里面。道教讲金木水火土五行,佛教也讲。《涅磐经》里提到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这五行。在《大乘起信论》里又提出了另一种五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这也是五行。所以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可以说是被金木水火土压的,也可以说是佛教的五行压的。“止观”实际上含有双意,“止”就是禅定,“观”应是般若,这是把《六度集经》里两个概念合在一起。中国有专修止观的,不止不能生慧,不定不能生慧。五行的说法含六义在里头。也就是说五行这个词本身既可以从佛教的角度解释,也可以从道教的角度解释。这采取了模棱两可的写法。在提到须菩提的时候也这样的笔法,“西方妙相祖菩提”那应该是佛教的,但“大觉金仙没垢姿”又有道教的味道在里头。宋徽宗就封过如来佛为大觉金仙。从这里看出小说中两种概念有时混合在一起。
    另外,我们看小说中用了密宗的一个咒语:“唵嘛呢叭咪吽”。“唵”字在密宗的咒语中当“佛部心”的意思来讲,身、口、意这三密和佛成为一体,就能借佛之力。“嘛呢”是“宝部心”,也可以说是莲花宝,如意宝,有的说是从龙王的脑中得到了这个珠子,有的说是大鹏金翅鸟的心脏,这东西有个特点:能聚宝。“叭咪”是“莲花部心”,佛教认为纯洁的心如莲花,佛性如莲花。“吽”是“金刚部心”,能断惑断除烦恼,借用这个法力才能使你得到解脱。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第一卷里考证《史记》封禅书的时候 ,引了明代成化年间姚福,这个人比吴承恩早,写的《青溪暇笔》,明代人说“唵 嘛 呢 叭咪吽”是什么呢?是“俺那里把你哄了也”。所以作者这点很游戏,用“俺那里把你哄了也”就把孙悟空骗得压在五行山下了。作者既不违背佛经,又很幽默,这是在游戏笔墨。不要把〈西游记〉看成很严肃的书,有人说它是专门传授佛经,有人说是专门传授道藏,不可能,它是小说创作。书中对道教对佛教都有讽刺挖苦。吴承恩一生是不得志的文人,最终什么也没考上,混了个副县长级别的官,还被人诬陷说有贪污的事,蹲了一次监狱,出来后给他一个补赏,他也没当,就回家了,一生很潦倒。所以他写《西游记》肯定是把他的不满情绪流露在字里行间,对什么都有挖苦讽刺。不能用严肃的佛教的观点,道教的观点,或孔子的儒家观点来看,但小说有三教合一的倾向。《西游记》第四十七回中,孙悟空在车迟国消灭了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之后,他对国王说:你应该“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保你江山永固”。这明显的是三教合一的观点。明代文人这种三教合一的观点比较浓,最初佛教道教势不两立,最早是佛教投靠道教,叫格义佛教。因为佛教最初传来怕中国人不接受,所以翻译时用的词汇都时儒家和道教的词语,后来它站稳了脚跟,它就要求证明自己的地位,就讲谁最行,连玄奘法师都参加这种无聊的争论。他向武则天进言,佛教应该第一,道教应该第二,最后他的提议通过了。唐初的时候道教为第一,儒教为第二,佛教为第三。一些佛学大师也从事政治,玄奘法师也难以避免。他跟武则天搞好关系,听说武则天生了一小孩,你说出家人管这干吗?(听众笑)他打听这孩子是庐陵王李显,就马上说这个小孩是“光王佛”现身,我收他为弟子。这都是搞政治的东西。当时不搞政治不行,甚至传弟子的时候也如此。比如传窥机唯识论的时候,把门都关了,不让别人听。圆侧是新罗王子拿出金条来,看门人偷偷让他进去了。他听了以后,第二天没等窥机讲,他先讲。后来又单讲瑜伽学,但那人又拿钱,买通看门人进去听了,看来钱就是厉害,什么关节都能打通。难怪汉代鲁褒写《钱神论》,说天下人莫不尊重我孔方兄。两次传法不成,后来认定只有窥机对“五姓宗法”有解说权。玄奘法师也难免把学术著作当做遗产,甚至死的时候那么艰难痛苦的想超脱。但真正的解脱他也没做到。下面谈小说中提到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化为《多心经》,这个简化当然不是他做的,在唐代李冗的《独异志》和张鷟的《朝野佥载》中用的就是《多心经》的说法。按说吴承恩不会不懂这个,所以他一方面用了《多心经》,但在九十三回中,他简称为《心经》,可见他知道不应该用“多”字,甚至又称《般若心经》,这就纠正了《多心经》的说法。“般若”一词是意译,在梵文中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有的翻译成“波罗蜜”,“多”字是个后缀语,是指从此岸到达彼岸的途径。即通过智慧由此岸到达彼岸的途径,“心经”是这种途径的精髓、核心、重点,所以简称为《心经》就可以了。这部经书很薄,一共只有259个字。《西游记》中用的《多心经》的全文和玄奘法师翻译的只相差两个字,是音同字有别的,可见用的还是玄奘法师译的那一种。就这点来说,吴承恩肯定是看过佛经的。绝不象有些人说的,《西游记》的作者不懂佛经。他只是游戏笔墨。
    《心经》的特点是让人看透般若的精华,勘破了,而且认识到自己心中的如来藏是不会变的。只要悟道了,就可以。我们在《西游记》中老出现劫闭揭谛神,实际没有这神,“揭谛”是梵文的音译,它很复杂,在念这个音的时候包含了不可思量的福德、威德、功德,可能《西游记》把它幻化成一种神了。实际上没有,可见作者就是游戏笔墨。他并没有认真地和佛经一一对号。那就不是创作了,如果非要一一对号,那就是看得太执着了。佛教讲究不要把事物看得太执着,要在有无之间,陷入执着就会出现妄念了。
    《般若心经》虽然字少,但在中国佛教界传播很广,影响很大。有的经典字虽很少,但很关键,比如龙树的弟子提婆写的《百字经》,虽然只有百字,但那是他在遭受刺杀之后,蘸着血写出来的 ,那是他终生研究的精华,那一百个字太有水平了,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字多字少去判断。《大般若经》是玄奘法师翻译的 全文,很大,有六百卷,第577卷就是抽出来的《金刚经》,玄奘的译作很多,《西游记》作者用的就是他译的《般若心经》,而且在《西游记》中也用到了般若学的东西,关于“物”、“空”等的看法。“般若”讲究“色”和“心”,“色”就是物质性的东西,“心”指精神性的东西,佛教认为这两者都是空的,最终都是空的,所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要达到清静涅磐才好。释迦牟尼曾说,大海有一种味道,就是咸味。我的学说也有一种味道,就是涅磐。涅磐在佛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